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2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杨春泰

杨春泰(四川省仁寿县华兴中学四川仁寿620500)

【摘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的双重责任。课堂是教师职责的主阵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将伴随教师职业生涯一生,只有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与时俱进,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解放思想;课程改革;科学引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的双重责任。课堂是教师职责的主阵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将伴随教师职业生涯一生,只有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与时俱进,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既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有坚持科学、实事求是

评一堂课的好坏,要看以下几方面:第一:评效果(不单是知识)。效果是衡量课讲得好不好的标准,效果好就是好课;第二:看标志。效果好的标志是学生紧张地学习;第三:作分析。学生学得好要靠教师引导得好,要分析教师引导得如何。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堂效率低,教学质量差,学校怎样求生存,怎样求发展?教师要打破以往僵化的思考模式,大胆改革,只有改革才能求发展。

2.既抓知识、能力学习,又抓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搞新课程改革,要实施多元化的学习目标。文化课上既有知识、能力的学习,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的学习目标是主要的,但不能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

怎样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呢?不在于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空话,不在于贴什么标签,而在于以学习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在于教师用良好的形象和恰当的举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走上讲台,信任、尊重、关爱每个学生,特别能把温暖送给后进生。教师满意的目光、微微的点头、真诚的称赞都是情感,学生见了他也就有了情感。教师在课堂上一丝不苟,全身心地投入,板书工整,讲话有力,声音洪亮,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必定能激发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

3.既要坚持课程改革,又要注重知识的整体推进

搞好“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所谓“堂堂清”,就是要学生在课堂上当堂理解、记忆知识,当堂完成作业,该背的都会背,该运用的都做对,做错了的都更正。“周周清”就是普查本周所学知识,一一过关。“月月清”就是指月月调查学习质量,查漏补缺。“四清”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促进:“堂堂清”是“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基础。抓“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就能促进学生课堂上紧张学习,提高效率,达到“堂堂清”。总之,我们扎扎实实抓好“四清”,让学生打好了基础,学生学习能力强了,在课堂上能学得更好、更活,课堂教学改革就会比较顺利。

4.既要用好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课堂上,师生都能用好教材。首先,学生用好教材。课堂教学以学生读书开始(语文课读书,数学课看书)。学生读书后,再检测效率,学生模仿例题做类似的习题,做口头回答问题,检测后,学生依据课本更正、讨论,教师归纳,最后学生当堂背诵,当堂完成作业。全过程学生都离不开课本,逐步养成读书的习惯。其次,教师用好教材。教师虽然不教书(教材)了,不讲题了,但仍要用好教材。首先钻研教材,根据教材制定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如何看书,出好学生看书的思考题、检测题(一般选自课本),当天训练的内容也是以课本中的练习、习题为主。

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而且引导学生走出教材。例如,语文讲读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学得的知识,去阅读课外书籍,去学作文;数学课上,指导学生运用刚学到的书本知识,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学校还开设了课外阅读课,这样,学生走出教材,知识拓展、延伸了,能力强了。

5.既要学生紧张学习,又要教师科学引导

解放了思想,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得好,作业都能当天完成,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象考试那样紧张地自学。学生的学习不是蛮干、死练,而是有效的、符合科学的。因此教学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5.1符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原则。“先学”(看书、练习)是“自主学习”,“后教”(学生更正、讨论,教师点评)是“合作学习”,“当天训练”仍是“自主学习”,全过程都是“探究性学习”。这样“先学后教、当天训练”的教学结构很好地处理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

5.2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学”时,“看书”是初步接触、了解新知识,“后教”时,“学生更正”是从反面进一步理解新知识,“学生讨论”是努力弄懂“问什么”,教师的补充与更正,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让学生真正弄懂新知识并知道怎样运用。“当堂训练”是让学生运用新的知识,形成能力。

5.3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先学”时,优生、后进生同样看书、练习,“后教”时,“兵教兵”,即会了的、对了的学生帮助不会的、错了的学生更正,并且讲清“问什么”,这样不会的、错了的学生的问题就基本得到了解决。同时,优等生帮助后进生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也加深了理解,增强了能力,达到了“培优”。

5.4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先学”时“看书”是实践,获得认识,再实践(练习),“后教”时,“更正”是实践,讨论弄懂“问什么”,上升理论是“认识”,“当堂训练”是“再实践”。

5.5符合组织创新、素质教育的要求。“先学”时,学生运用旧知识看书,获得新知识是“创新”,学生看书后完成检测练习,是开始运用新知识,也是“创新”,学生自己纠正问题、学生讨论、自己弄懂问什么,最后当堂训练,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各个问题也都是“创新”。全过程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就是自主创新,就是在培养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学生像考试那样紧张学习,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增强了思维、自学能力,培养了合作精神、刻苦学习的精神,全面素质得到了提高。

每节课,教师该讲几分钟?要根据学情而定,即根据出现问题的多少、难易的程度而定。如问题少、易懂,就可以少讲;如问题多、学生难懂,就一定多讲。不同的科目、不同的班级,情况各不相同,教师在课堂上指导的方法、讲的时间也就各不相同,应该随机应变。教师课堂讲授控制在25分钟内,按“学——讲——练”基本结构安排。

教学有方法但无定法,只有不断分析总结出符合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才能在有限的一堂课内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