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简论——以茶文化实践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简论——以茶文化实践为例

王沵迤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省昆明市650304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建国以来,对国家的建设和人文的丰富,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大学生思政课的要求也变得更高,仅仅只围绕着课本学习,学生很难得到切身的理解,各种教学实践的探索也应运而生。本文就试图是课堂上的茶文化实践为例,分析一下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之路。

关键词: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茶文化

所有的学习和认知都是为了更好的实践,离开了实践,认知和学习就没有存在的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上,远离了世俗的尘嚣同时也部分的丧失了它的人间气味,有种束之高阁的无奈。所幸在于,各种踊跃的尝试,出现在了教学的视野当中,有书法、茶文化、诸子之学等都进入了课堂的讨论范畴和教学实践。极大的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茶是一种走进中国千家万户乃至世界的饮品,除了它的饮用性质外,对茶的理解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一种人文涵养。

第一,茶文化的知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中国的茶文化发源很早,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的神农尝百草。文献可知的近处有陆羽的《茶经》,对茶文化进行了一个系统的确立。自魏晋南北朝发展,唐代盛行之后,以及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标签。李白有诗云:“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元稹也有诗云:“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白居易的《山泉煎茶有怀》:“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等等,历代文人和墨客还有军事家政治家等等都与茶文化相关。茶文化无疑映射了中国人的人格修养,尊敬茶也就是尊敬自己。茶的修养在于品茗,这时要求人的正心诚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品德教育就是一样的。怎么样饮茶,一个人的人格就已经在举手投足之间显露。对茶的认知来自于对自我的尊敬,同样,思政的教育也是要让大家认识自己及其周遭的环境。这种“知”都是来源于对自我体察,同时投射出去又反观回来,所以通过茶文化的学习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胡兰成在《山河岁月》里面写到,他的母亲多是农务辛劳,得空之时,往往就是一人在庭院中喝茶。这是他母亲的休息方式,闹钟取静,忙中取闲,就是一种对世俗生活的观照和抽离,虽是农家亦有清气。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不仅仅是灌输的课堂,也应该是沉思和抽离课堂,应该让学生去思考专业课之外的东西的课堂。只有这样的认知,视野才大。

第二,茶文化的行与思政的实践。思政课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党的思想和方略,利于形成国家的向心力,所以思政的理解要结合相关的社会实践,才能看到社会的发展形式,理解国家的大局和个人存在的意义。从茶行业来说,近期云南省政府提出了要振兴及规范云南省茶行业的宏达愿景。云南历来是产茶大省,但是发展多年在国际上的品牌效应并不是很突出。所以对于云南的发展来说,茶文化的了解不仅仅是限于文化,还利于学生对整个省发展规划的理解。当代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大学都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茶学无疑是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学生理解了茶文化,实践了茶文化,无疑让他们对当代文化产业的理解更有落地之地。思政的学习是理论的强化,理论的强化都是为了在社会中加深他们对各种现象的理解。茶文化的行,无过于制茶和泡茶和喝茶了。习茶之间,把握了一个行业对社会的意义,知道了这个行业对群众的生活的助益,也让学生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理解,知道了如何去实践或者配合国家的方略,对以后融入社会主义共同体乃至人类共同体做出更好的准备。对茶文化的实践,不仅仅限于喝茶,而是通过一个行业理解国家政策,反过来又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所在。

第三,茶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依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依归。人类的发展都是来自于知识积累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与茶文化也离不开中西方历史的积淀。西方哲学自古讲求数理与逻辑,发展出了延续数千年的哲学思辨传统,尤其近世的马克思主义直接推动了近代工人社会的发展,为现代化社会打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明白共产党的思想来源和治国理念,这些都是历史上的知识积累而生发出来的。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是对政府建国治国来源的思考,是对西方人文的继承。同时学习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茶文化,是对自身传统的溯源和理解,从而为理解当今东西方思想的演进得到一个着力点。茶文化的理论溯源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溯源,也为学生理解中西方思想找到了一个可实践可触摸的参照。同时掌握茶文化,增强个人对茶的实践和欣赏,不仅仅是喝茶,学生理解茶,也增加其对文化自信的底气。

第四,茶文化的课程实践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之一就是学生不是很明确的认识到这门课程的用处,同时单纯的引进茶文化,并不能带来课程的变化。茶文化的课堂实践,不是让学生去泡茶去喝茶,而是对课程教学和自我的另一种认知方式。教学在于使人明事而明智,具备独立思考,独立下判断的能力。学茶的就在于,认识茶的常识,并以此做判断,任何一个学科都是如此,在常识的基础上学会判断,用判断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综上所述,茶文化走进思政课堂,丰富了课堂的内容,同时增加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帮助学生看到了另一个角度的自己,习茶增加了课堂的实践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茶文化的理解打开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同时茶文化走进课堂的实践也容易偏离思政的教学核心,这是茶文化实践中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太白全集: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5(8):399

[2]李迪.茶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契合[J].福建茶叶,2018(9):220.

[3]蒋艳.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福建茶叶,2016(12):227-228.

[4]李宗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9):6-8.

[5]万颖.文化自信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9):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