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例下肢血管损伤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1-21
/ 2

23例下肢血管损伤的护理

赵洁

赵洁(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江苏江阴2144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0)11-064-01

本人自2007年3月至2010年6月,共护理23例下肢血管损伤病人,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下肢血管损伤共23例,男19例,女4例。年龄18~52岁,平均年龄36岁。其中股动脉2例,股静脉3例,腘动脉5例,腘静脉3例,胫前动脉5例,胫后动脉2例,胫后静脉3例。本组病人均行血管修复、吻合。

1.2护理措施

1.2.1心理护理此类病人为外伤后急诊手术病人,他们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在思想上缺乏承受能力,常担心致残,出现恐惧心理,对预后易产生消极情绪。因此我们对病人进行耐心细致的安慰、解释,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病人恐惧心理,并向病人介绍手术成功的同种病例之预后情况,以及术后如何进行功能锻炼的有效方法等,消除患者思想顾虑,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及护理[1]。

1.2.2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等生命体征及皮肤颜色及肢体温度,准确记录出入量。病人术后均用多功能仪监测,每15~30min测一次血压、脉搏、呼吸、SpO2,并作好记录,平稳后每2h记录一次。

1.2.3抗休克护理本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容量不足,尽快恢复有效的循环血量是救治成功的基础。应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快速补充血容量,遵医嘱快速输入平衡液或706代血浆,以迅速扩充血容量,一般均能使血压回升。配血完成后,遵医嘱输入适量全血,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从而保住患者的生命。

1.2.4患肢血运的监测血管吻合术后,预防血管痉挛及血栓形成是术后护理的重点。术后1周内应严密观察肢端血运情况。包括:患肢肢端动脉搏动、皮肤颜色、皮温、毛细血管充盈反应、患肢肿胀情况等。每1小时观察一次,详细记录,并与健侧比较。用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患肢的SpO2,并定时在相同条件下对健侧肢体的相同部位测量并记录两侧肢体SpO2的值及曲线的波幅大小,根据患肢SpO2的升、降及曲线波幅的高低变化与健侧对比,动态观察患肢血供的情况及血管的通畅程度。若患肢出现皮肤苍白或浅灰色,皮温下降,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多为动脉栓塞;若出现肢体肿胀,皮肤颜色变为紫红色或暗红色,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缩短,多为静脉栓塞,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血管探查手术。

1.2.5保持恒定的室温病室内保持室温在22℃~25℃[1]之间。病室内禁烟。

1.2.6卧位休息病人术后绝对卧床2周,保持肢体适当体位。在2周内,伤肢严格制动,因此时手术的血管张力高,脆性大,吻合口易发生痉挛或栓塞。石膏固定肢体关节于半屈位约4~5周,防止缝合处紧张,以后逐渐伸直关节,但不可操之过急,以免缝线崩开造成出血和动脉瘤等并发症。在此期间,我们要反复向病人讲解其卧床休息的重要性以取得病人合作。

1.2.7镇痛病人术后给予静脉镇痛泵维持,防止术后早期出现疼痛,引起血管平滑肌痉挛,发生血管危象。

1.2.8抗凝药物的应用血管吻合术后我科常用肝素及丹参防止血栓形成。肝素具有抑制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使凝血酶不能促进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防止血小板凝聚,从而起到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少数病人注射肝素后可引起严重出血,我们对每位患者用药前详细询问病史,用药后严密观察并详细记录患者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及紫癜等。

1.2.9加强基础护理坚持每2h协助患者翻身1次,更换体位时动作应轻柔,以免引起血管吻合口断裂。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防止发生褥疮。满足患者生活上的各种需要。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虾、肉、新鲜水果、粗纤维蔬菜,多饮水,避免便秘。

1.2.10重视患肢功能锻炼[2]患者术后肢体可能发生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其主要原因是患者怕痛或担心拉伤血管不愿活动。故应加强对病人的健康宣教,早期功能锻炼如按摩肌肉,预防肌肉萎缩,指导进行肌肉收缩活动。早期行未固定部位的关节锻炼。病情稳定,血管吻合口愈合,去除石膏后肢体要及时进行有效功能锻炼,但活动中要重视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以免影响吻合血管的愈合。

2结果

本组23例下肢血管损伤修复、吻合术后,经过密切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无并发症发生,同时通过功能康复锻炼,肢体功能大部分恢复良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3护理体会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工业外伤和交通伤与日俱增。下肢大血管损伤、以刀伤、割伤、车祸或从事机械操作的青壮年多见,对损伤的血管在最短时间内进行修复、端端吻合、移植是抢救生命、尽早建立伤肢血运及功能恢复最主要的手术方法。手术成功与否,除了精湛的手术技能外,术后精心的护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薛富贵,袁凤华主编.围手术期护理学[M].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650.

[2]叶舜宾.外科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