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先智名老中医痰瘀同治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

/ 2

邹先智名老中医痰瘀同治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

陈培亮邹先智(通讯作者)童慧周武

湖南省浏阳市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湖南长沙430100

【摘要】痰浊瘀血是导致人体发病的病理产物,是一些疑难杂症的致病因素。痰瘀一但相互交杂为病,便会引起人体的血行不畅,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关于“痰瘀同治”邹先智名老中医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探讨,得出了自己独到的治疗见解,其思想有着丰厚的历史渊源,且经过临床的实践验证,对多种疾病都具有重要的治疗意义。“痰瘀同治”思想的形成不是凭空的,而是有着前人智慧引导的治病思想。

【关键词】痰浊;瘀血;痰瘀同治;思想理论;临床辨证

邹先智,长沙市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临床擅长治疗各类老年病证,对一些心血管病和风湿痹症也有一定的研究。他崇尚治痰学派,主张痰瘀兼治的原则,认为治痰瘀亦以调脾胃为主。早在先秦时期,有着“医家之宗”之称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痰病痰症的记载。历史上每个阶段对于痰饮和瘀血各个医家也都有自己的见解。在当下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慢性病逐渐成为了影响人们健康的首要因素。近代很多医家认为,慢性病的形成主要病机就是痰瘀互结,其中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些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髙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病证之中[1]。本文将对邹教授痰瘀同治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做详细介绍。

一、痰瘀的含义及特点

1、痰瘀的含义

痰指“痰浊”,是脏腑功能不协调,精血津液代谢失常,水湿内停而成,痰有有形和无形之分,有形之痰可谓常见而无形之痰就要为其辨别症状。痰为病,多症状复杂多样,故中医学中有“顽痰生怪症”、“百病皆生于痰”、“顽疾从痰治”之说。瘀指“瘀血”,指瘀血在体内停滞积聚,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离经之血积存体内,又一说为血运不畅阻滞经脉和脏腑。《说文解字》释:"瘀,积血也"。《辞海》谓:"瘀,积血。即瘀血。指体内血液滞于一定处所"。都指出了瘀的本质,即“瘀血”、“阻塞不通”。

2、痰瘀的特点

2.1痰病的症状特点

痰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饮清稀而痰稠浊”,在症状表现上,头眩、头痛、头重;呕恶或呕吐痰涎,或口粘、口腻、口干不欲饮水;低热身困,或自觉身热不扬,体温并不明显升高;胸闷憋气,背部作胀,喜叹气、捶打,阴雨闷天或天气寒暖交替时,上症尤为明显;脉象多见弦、滑、沉、迟。

2.2瘀病的症状特点

“血行失度为瘀”,瘀病之人,面色淡白或晦滞,疼痛如刺,痛处不移。其症状特点为疼痛、痛有定处拒按,夜间加剧。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坚硬按之不移。出血反复不止,色泽紫暗,大便呈柏油状。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肌肤细小血脉丝状如缕或皮下紫斑,腹部青筋外露,下肢青筋胀痛。舌质紫暗有瘀斑,脉细涩,总之以痛、紫、瘀、块、涩为特点。

二、痰瘀同病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痰瘀同病的提出

痰瘀是阴精不归于正化所导致的,痰瘀同病的理论,早在几千年前就有记载,如《灵枢·痈疽》中就指出:“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表述了津血同源相互转化的关系;关于痰瘀相关,在《素问·调经论》中则记载“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这也说明痰和瘀是相关的[2]。但是,早期并不是称为“痰瘀同病”而是“津血同源”,《灵枢·营卫生会》中言:“此所受气者,泌其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指的是,人体之中的津液和血是互相补充供给的,当身体由一些因素所致出血时,人体之中的水分可以通过渗透作用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中,用以补充血液的循环的不足。

2.痰瘀同病的病因病机

关于痰瘀同病的病因病机,谢雅革[3]认为有四点,即外感、内伤、因痰致瘀和因瘀致痰。外感是指自然界的六淫邪气,六邪致病,造成津血在体内运行输布失常,内停脏腑则化生痰瘀;五脏六腑运行各方面功能正常,则气血津液能生化有序,当五志过极,七情内伤时,脏腑组织气血津液输布就会发生障碍,进而导致痰瘀的产生;在因瘀致痰方面,中医认为,痰属阴邪,其性黏滞,容易这造成气机的阻碍,气为血之帅,血的运行有赖气的推动和温煦,气机受阻,瘀血便应运而生。另一方面,痰积日久困脾,脾阳不足则水谷精微不得运化,经脉不得温煦,故血液运化迟滞产生郁结;因瘀致痰是指,瘀血停滞,不能输布气血津液,这些物质不能代谢和运行,就无法濡养经脉脏腑,因而生痰。

3.历代医家对“痰瘀同病”的见解

痰瘀同病理论的发展完善基本上遵照痰瘀同治—痰瘀同病—痰瘀相关—痰瘀同源这一线索[4]。秦朝以前就有了中医痰瘀相关学说,此后,这一学说在晋唐、宋元和明清几个时期不断发展并深入。痰饮与瘀血在病理上的相关性在《黄帝内经》中有所阐述,《灵枢·百病始生》提到:“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说明了津液与瘀血之间的相互影响[5]。东汉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谈到了痰瘀同治的理论和方法,并将其运用于临床。按照痰瘀同治组方,代表方剂有苇茎汤、大黄牡丹皮汤和鳖甲煎丸等。其中,在水气病篇提到“病有水分血分”,柴中元[6]认为,仲景已从理论上点明了津血在病理状态下互相影响的必然性。从具体处理来看,有治淤为主兼以化痰的温经汤在行血中佐半夏燥湿祛痰;有化痰为主兼祛淤的泽漆汤用紫参行淤;还有痰淤并治的硝石矾石散治疽、当归赤小豆散治狐惑等等。元代朱丹溪有“痰挟淤血,遂成窠囊”和“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淤血碍气而病”的说法。他认为,痰瘀同病的机理由痰致淤而痰淤同病,或由淤致痰而痰淤同病,或由气而致痰淤同病。又之所以痰淤同病,是因痰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痰淤皆属阴邪,同源相生而互结,气血津液凝滞而成痰,痰聚气阻,血行不畅则为淤。淤血可导致气滞,由于气滞血淤可导致脏腑功能失常,从而影响水液代谢和分布,产生水湿停留,在一定条件下变为痰饮[7]。综上各代祖国医学典籍和医家所述,可以看出,痰瘀同病理论不仅有丰富的发展历史,而且临床应用广泛,其历史之源,有依据可循。

三、邹先智名老中医痰瘀同治思想的临床应用

邹先智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多年,擅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多种老年病。邹教授认为:广泛意义上的痰不易为人觉察,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多由内向外,故将广义的痰称为内痰。因为痰性多变,所以邹老十分重视广义之痰。实际上这两种痰在病理变化上联系密切,狭义之痰是广义之痰在某些脏腑或局部的具体体现。

在临床运用上,结合历史上各种“痰瘀互病”“津血同源”的理论,邹先智名老中医独创了自己的治疗原则和理论。在治疗早期肝硬化方面,他自拟扶正软肝汤[8],方中以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培补后天;黄精、女贞子滋补肾阴,紫河车大补精血,共同滋养先天;丹参、当归、郁金养血活血,合鸡内金消积磨滞:败酱草、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诸药相合共奏健脾补肾、滋阴养血、化痕消积、清热利湿之功。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他研制出了“银星养脑片”、“瘫康胶囊”等在治疗中风病方面疗效显著。其中,由银杏、胆南星、三七、丹参、黄芪、远志、冰片等组成了“银星养脑片”,中药银杏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作用,为君药,南星可祛湿化痰、息风止痉,黄芪补中益气,密外固表,补气以行血,两药合用,一阴一阳,共调阴阳,故为臣药。佐以三七、丹参、川芎、远志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辅以冰片通关开窍,破血行气之效,以为使药,诸药合用,以达开窍醒神作用。其在治疗风痰瘀阻型脑梗死中涤痰醒脑作用显著,使患者药到病除,生活工作走上正常轨道,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

临诊时邹先智名老中医遵循痰瘀兼治的原则,认为:痰为百病之源,五脏皆可有痰病,痰瘀每易互结,痰之所生亦责之脾胃,故治痰瘀亦以调脾胃为大法。

四、总结

痰瘀同病临床症候繁多,故中医常有“百病兼痰”之说。由历代各家中医学说可以看出,邹先智名老中医的思想理论有合理的经验来源。其中的“痰瘀兼治”与《黄帝内经》和《丹溪心法》联系紧密。从调脾胃为主来治疗痰瘀,与张介宾所言:“痰指人之津液,无非水谷所化,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水。”思路相似。都有认为水谷精微不得运化而生痰瘀之意。邹教授能够将痰瘀同治的思想融汇贯通并应用于临床,显示了其治学严谨的态度,他的思想和治病原则,在将来定有更大的发展和突破。

参考文献:

[1]郭蓉娟、王椿野、赵振武等.痰瘀致病的新认识[J].环球中医药;2013.6(2):114-116

[2]张婧.论痰瘀同病[N].辽宁中华医药大学学报;2015.5

[3]谢雅革.痰淤相关试论[N]辽宁中华医药大学学报;2014.12.057

[4]邱美和.也论痰淤同源.新中医.1991(3);11

[5]柴中元.略谈“痰淤同源”说的意义[M]湖北中医杂志.1981年第6期

[6]白冰、柴剑波、贾佳楠等.基于“痰瘀”交互理论论古代医家癫狂病辨治思路[M]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4

[7]邱美和.痰淤同源学说研究运用述评[J].甘肃中医.1994年第7卷第3期

[8]邹先智.自拟扶正软肝汤治疗早期肝硬化的体会[N]湖南中医药导报;19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