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番禺区6~12个月婴幼儿骨密度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广州市番禺区6~12个月婴幼儿骨密度的影响研究

赖翠云梁佳

赖翠云梁佳(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何贤纪念医院儿保科广东广州511400)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骨密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FURUNOCM-200型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测定番禺区300例6~12个月婴幼儿右脚跟骨超声传播速度(speedofsound,SOS),并应用自设问卷调查骨密度影响因素。结果骨超声速度越快,婴幼儿骨密度值越高。测定值与婴儿遗传因素、喂养情况、日晒时间、是否进行婴儿被动操等情况等有密切关系。结论婴幼儿期是骨强度快速增长期,但体内外的各种因素对其影响较大,应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骨密度的早期干预。

【关键词】婴幼儿骨质疏松定量超声仪骨密度

【中图分类号】R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5-0127-02

骨质疏松已逐渐成为世界日益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其特征是低密度和骨组织微结构退化,从而造成骨脆性以及对骨折的易感性增加。主要表现为成年期的骨痛和骨折。虽其临床症状常见于老年人,但却是一种儿科疾病,可能始于儿童期[1]。预防骨质疏松根本性重要措施是提高成年早期的骨峰值,在儿童阶段,骨密度持续增长是影响获得骨峰值的关键时期,本研究采用定量超声技术测定骨密度值,同时对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营养因素,环境因素,养育方式等对婴幼儿骨密度的影响,为婴幼儿保健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为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在番禺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6~12个月300名婴幼儿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选择的母子均除外影响骨代谢的各类疾病与药物因素,目前无重大疾病和残疾,无急性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研究对象的出生体质量,营养状况与非研究对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调查问卷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2],制定骨密度影响因素调查单。准确记录受试婴幼儿的出生年、月、日、性别、身高、体重、头围、喂养方式、每日户外活动时间、有无家族性骨质疏松症、骨折、有无重大疾病史。

1.2.2测量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同一医生采用日本谷野电气株式会社(JapanFurunoElectricCo.Ltd)生产的FURUNOCM-200型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测量婴幼儿右脚跟骨超声传播速度。检查者取坐位,用适量耦合剂涂抹于右脚跟部,将脚置于测量槽内,槽内置一对0.5MHz±5%的探头,分别从跟骨两侧发射及接受反射、折射的超声波信号。由仪器自动完成各项检测,微机自动分析及打印结果。诊断分析参数包括:跟骨超声波传播速度SOS值。SOS值的快慢可以作为儿童骨密度水平的监测指标。

1.2.3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和SPSS1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处理分析,统计描述用(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表1为6~12个月婴幼儿右脚跟部骨骼超声传播速度值(SOS值),其结果用x-±s表示。由表中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加SOS值增大。

表1不同月龄婴幼儿骨骼超声传播速度值(x-±s)

2.2喂养方式与婴儿骨密度的关系

出生后采用人工喂养的婴幼儿骨密度较其他两种喂养方式的骨密度值稍低,经过分差分析,混合喂养的婴幼儿其骨密度均值为三种喂养方式中最高,但纯母乳喂养和混合喂养其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人工喂养组与其余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纯母乳喂养组及混合喂养组较人工喂养组能提高婴幼儿骨密度,见表2。

表26~12个月婴幼儿骨骼超声传播速度与喂养方式的关系(x-±s)

2.3活动水平和婴儿骨密度的关系

采用是否做婴儿被动操来评价活动水平对婴儿骨密度的影响。采用t检验,两者差异有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36~12个月婴幼儿骨骼超声传播速度与活动水平的关系

2.4日晒时间和婴儿骨密度的关系

每日日晒时间<1h的婴幼儿有180例,而≥1h有120例,两者SOS值采用x-±s值表示如下表,可见两者P<0.01,差异显著。

表46~12个月婴幼儿骨骼超声传播速度与日晒时间的关系(x-±s)

注:P<0.0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骨密度是指单位组织器官内骨矿物质的含量,是一项敏感而且特异地反映人体骨营养状况的指标。小儿出生后15个月是儿童的体质量、身长快速增长期,是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本研究表明,在这一阶段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骨骼发育渐趋成熟,骨骼前物质的沉积增加,骨密度逐渐增高,骨密度呈正相关增长,这与有关研究完全一致[3]。

国外研究发现0-18个月婴幼儿骨密度处于快速增长期,而营养、环境、养育观念等差异对婴儿骨密度影响均有报道。吴田英等人研究婴儿活动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得出结论:足够膳食钙的供给是保证婴儿正常骨密度的基本因素,而适当的躯体活动是婴儿骨密度正常的重要因素,过度保护阻碍动作发展是导致婴儿骨密度偏低的危险因素,错误的养育方式和观念是导致婴儿骨密度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4]。

从表2可见,混合喂养的婴幼儿其骨密度均值为三种喂养方式中最高。这可能是由于纯母乳喂养儿的营养完全来源于母乳。而母乳质量的优劣依赖于哺乳期母亲的营养状况,如母亲的饮食不合理均衡,会直接导致母乳中钙含量低,进而引起婴幼儿骨强度不足,而母乳中的钙较牛乳更利于婴幼儿的吸收,故混合喂养及纯母乳喂养对其骨密度的增加较人工喂养明显。表3结果提示:每日做被动操的婴幼儿其骨密度要强于其他婴幼儿,这是因为肌肉的收缩会对骨骼产生压力负荷,成骨细胞的活性增加,骨生成增多,骨密度增高。躯体运动的刺激还会使引起骼软骨细胞分化和再生的激素分泌增加,有效促进幼儿骨骼的合成代谢和生长的内分泌生长因子。每日为婴幼儿进行主被动操训练,十分必要。本研究还发现每日接触日照时间与婴幼儿骨密度值的高低密切相关,而且出生于冬季的小儿骨密度不足,发生率较高,这是因为阳光中紫外线照射皮肤后,引起体内一系列生物作用,使无生物活性的维生素D演变成具有活性的内源性1α2羟基维生素D3调节钙磷代谢,促进钙质吸收,影响婴幼儿骨密度。以往研究同样表明了日照时间多者其骨密度明显高于日照少者[5]。

4小结

本研究显示骨密度测定值与喂养情况、日晒时间、是否进行婴儿被动操等情况有密切关系。番禺区地处广州南方,其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且流动人口分娩总数已超过全区分娩数的2/3。在外来流动人口越来越多的形势下,研究我区婴儿骨密度水平,为我区儿童保健指导提供科学依据和干预措施任重而道远。为使其骨峰值水平达到理想状态,儿童保健医生应定期检测骨密度,指导母亲重视哺乳期营养摄入,加强婴幼儿合理喂养,及时添加含钙质丰富的食物,适当增加户外日晒和小儿运动时间,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添加维生素D和钙剂,确保在儿童期形成理想骨密度,为一生的骨健康打下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廖祥澎,张伟利,何稼敏,等.定量超声技术对婴儿出生时骨状况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5,2(43):128-132.

[2]王萍玉,张亨菊,儿童骨密度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2,13(3):138-140.

[3]张李伟,刘加昌,翟凤英,等.北京市学龄儿童青少年骨密度正常参考值的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9(2):134-136.

[4]吴田英,王丽珍,古桂雄,等.婴儿活动水平对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2):179-180.

[5]刘晓红,杨志新,孙素婉,等.北京0~2月婴儿骨骼强度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6,2(12):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