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吸痰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气道吸痰的护理体会

包彩文

包彩文(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中心ICU江苏江阴214400)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不能有效的咳嗽、吸痰,为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气道阻力,防止肺不张等并发症,最重要的护理措施为湿化、吸痰。吸痰是借助机械装置的负压来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气体交换,并可留置痰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查[1]。故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的吸痰护理至关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吸痰管选择

一般用一次性吸痰管(塑料或防静电塑料吸痰管),也可用橡胶导尿管。吸痰管硬度应适中,过软易被负压吸扁而影响吸引,过硬则易损伤气管粘膜。吸痰管的外径不应超过气管内径的二分之一,吸痰管过粗会影响患者通气,过细则吸痰不畅,成人一般以10—12号吸痰管为宜。吸痰管远端除了直开口之外还应有侧孔,以减少负压过大损伤粘膜。吸痰管长度应为40—50cm,太短不利于气道深部痰液的引流[2]。

2吸痰时机

吸痰时机的判断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如见到痰液溢出或听到痰鸣音,或患者出现烦躁不安,脉率和呼吸频率加快,患者要求吸痰,或呼吸机的吸气峰压增加,患者出现咳嗽症状,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时应及时吸痰。当体位改变,雾化治疗,气管导管或套管护理,更换呼吸机管道,调节呼吸机参数时应判断是否需要吸痰。临床也应根据患者痰液的性质判断吸痰的时机,如痰液位置较浅、稀薄,痰量较多时应适当缩短吸痰的间隔时间。而痰液位置较深、粘稠者应加强气道湿化。采用非定时即适时吸痰技术可减少定时吸痰的并发症,如粘膜损伤、气管痉挛等,减轻患者的痛苦。

3吸痰操作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洗手,带无菌手套。吸痰前向患者解释吸痰的注意事项。检查吸痰装置是否完好,吸引负压应不超过-50mmHg,以免负压过大损伤粘膜。吸引前提高吸入氧气浓度至100%并保持30S-3min。吸痰后继续高浓度吸氧1-5min,直至心率、血压或氧饱和度恢复至吸痰前水平。吸痰的手法为:阻断吸痰管的负压,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导管直到有阻力感或估计吸痰管接近气管导管末端时开放负压,边吸引边鼓励患者咳嗽,然后向上提拉吸痰管,同时进行左右旋转。吸痰动作要轻柔迅速,每次吸痰时间不应超过15S。对严重缺氧者,如ARDS患者吸痰时间更应严格控制,可由两人共同完成吸痰操作,尽可能缩短吸痰时间,最大限度地减轻缺氧。痰量多时忌长时间吸引,必要时间隔3min以上再次吸引。分泌物粘稠者,吸痰前向气道内注入3-5ml生理盐水后再吸引,必要时可重复2-3次或采用气道冲洗法,即注入10-20ml生理盐水然后行机械通气或简易呼吸囊辅助呼吸数个周期后立即吸引,以解决痰液粘稠问题。气道冲洗时应严格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不能较好耐受缺氧者不宜采用。使用一般吸痰管吸痰时,口腔、鼻咽部或气囊上分泌物的吸引应在气管导管内分泌物吸引后方可进行。若气管套囊需要放气应先吸引气囊上方口咽部的分泌物,然后换另一根无菌吸痰管,在气囊放气的同时吸引气管内分泌物。口腔插管者应选用中间有空的牙垫,便于口腔分泌物的清除。

4临床观察

密切观察吸痰过程中患者的反应,详细记录痰液的性质,并做好交班。吸痰时应仔细观察病人的神志、面色、呼吸频率及节律,观察病人胸廓起伏情况,是否存在呼吸过度等不适,观察心电监护仪显示的血氧饱和度变化。吸痰时还应仔细观察痰液的颜色、量、味,提示病情动态变化,必要时留取痰液标本送检。如痰液为米汤或泡沫样,吸痰后玻璃接头内壁上无痰液滞留,提示气管滴药过量,要适当减少滴药量和次数。痰液外观较粘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滞留在玻璃接头内壁,易被水冲洗干净,表示气道湿化不足,应适当增加气管滴药量和次数。痰液外观明显粘稠,常呈黄色,吸痰管常因负压过大而塌陷,玻璃接头内壁上滞留大量痰液,且不易被水冲净,提示气道湿化严重不足,或伴有机体脱水,需加大气管滴药量和次数,必要时加大输液量。

5预防吸痰并发症

5.1低氧血症负压吸引时停止了机械通气,停止了氧疗,也带走了部分肺泡内的气体。如果吸痰前未能有效充分给氧或使用的吸痰管太粗,负压过大,吸痰时间太长,吸痰过于频繁,就容易发生低氧血症。低氧血症的预防应针对以上可能的原因而给予相应的处理。吸痰时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观察皮肤、粘膜颜色及脉搏、心率等。当血氧饱和度〈90%时即提示低氧血症,应停止吸痰,并立即吸100%氧。应选择合适的吸痰管以达到有效吸引,不导致缺氧。

5.2气道粘膜损伤因气道粘膜很脆弱,若每次吸痰时吸痰管都超出气管插管导管或气管切开套管远端直接接触气管粘膜,吸痰管太粗,负压过高,吸痰管在某个部位停留时间太久,吸痰时未能旋转吸痰管等,均易造成粘膜损伤、出血。

5.3继发感染无菌操作技术不严格,各种物品消毒不严等均可引起下呼吸道继发感染。

5.4支气管痉挛过于频繁地吸痰或冷湿化液的刺激可导致患者支气管痉挛,患者出现呛咳,肺部听诊可闻及干罗音。

5.5导管或套管内痰痂可形成痰痂可部分阻塞或完全堵塞人工气道,使气道阻力明显升高或有窒息先兆的表现,临床上应设法杜绝此危险现象发生,提高警惕,一旦怀疑应立即更换导管。

6小结

吸痰是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护理中重要的环节,正确的吸痰技术可以减少或避免肺不张、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者早日撤机拔管,这就需要我们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认真完成各项护理工作,为病人的康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宋燕波.呼吸机临床应用中的安全管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5(5):74-75.

[2]郭淑华,陈静雯.呼吸机的安全使用与护理干预[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6):45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