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内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分析

/ 2

腔内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分析

王雅马从乾

王雅马从乾(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473056)

【中图分类号】R5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8-0173-01

我科在2007年5月~2010年3月选取139例下肢深静脉形成患者行腔内溶栓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报告如下,旨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本组139例患者中,男58例,女81例,年龄23~75岁,平均45.1岁,均为单侧肢体发病,左侧108例,右侧31例。病程1天~4月,其中10例病人为血栓复发,病程较长。所有病例均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及顺行性足背静脉穿刺造影,明确疾病类型。其中确诊为骼-股静脉血栓形成89例,全肢型深静脉血栓形成34例,周围性深静脉血栓形成16例。临床表现均为下肢明显指陷性水肿、疼痛,患肢周径较健侧粗3~12cm,平均5.5cm,皮肤颜色加深,活动障碍。

1.2治疗方法

1.2.1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患者仰卧,在踝关节的上方扎一止血带,以阻断浅静脉的回流,迫使浅静脉内的血液经交通支流入深静脉。以19号头皮针穿刺足背浅静脉,穿刺成功后,将床面倾斜成30°使患者处于头高脚低位,用弹簧压力注射器持续均匀地推注造影剂,一般3~7min内注入100~150ml造影剂,在电视监视下,从小腿至盆腔分段摄取正位片,最后摄取小腿侧位片,观察腓肠肌静脉。摄片时,应将足尖内旋20°左右,避免血管与骨骼重叠。摄取盆腔片时,将床面放至水平[1]。

1.2.2下肢顺行性静脉造影确诊为髂股静脉血栓时,则行经腘静脉直接穿刺插管溶栓。腘静脉体表投影:将腘窝正中线稍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以右为例),使其上下端偏离原位各约1cm,这条连线即为分隔腘动、静脉的中间线,线内侧0.5cm为腘动脉,线外侧0.5cm为腘静脉的投影。穿刺点定位:一般为腘静脉体表投影与腘窝皮肤横行皱褶的相交点,确定穿刺点后,以亚甲蓝在皮肤上做标记,然后消毒皮肤,铺手术巾。局麻后,用手术刀将皮肤挑开小孔后,穿刺针朝向近侧,与肢体呈45°进针。当针触及腘动脉表面时,放松持住的穿刺针,此时应将针尖稍移向外侧,向腘静脉后壁穿刺。当感觉到穿刺腘静脉管壁的穿破感后,即需停止进针,以防穿透静脉前壁。拔出针芯,见有暗红色血液流出,即证明已穿入腘静脉中。穿刺成功后,即将导丝沿穿刺针的套针向近侧插入约10~15cm,然后拔出套针,再将导管套在导丝的外面,插入腘静脉内,最后拔出导丝。

1.2.3腘静脉或胫后静脉穿刺成功后,置入导管鞘,插人溶栓导管至中、下段血栓内,先注入肝素3000IU,再以脉冲法缓慢注入尿激酶50万IU。如髂股静脉血流恢复,腔内充盈缺损消失,管壁较光滑,则拔去溶栓导管,回病房后继续抗凝治疗;如股静脉血流不畅,腔内仍有充盈缺损,管壁不光滑,则留置溶栓导管,回病房后抗凝治疗的同时,继续经留置导管溶栓5~7天,每天尿激酶静脉滴注,并经溶栓导管行静脉造影复查,评价疗效。

2结果

139例接受腔内接触性溶栓术患者,显效129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6%。所有有效病例症状缓解在第一天即已比较明显,患肢肿胀即减轻,皮肤张力降低,疼痛减轻。对于急性全肢型患者,3天以内就诊者,于接受介入溶栓72小时内,效果均比较明显,疼痛完全缓解;对于就诊时间较晚或复发性血栓病例则在接受介入溶栓24小时以后,效果明显下降,72小时以上则基本无明显疗效。

3讨论

3.1关于下腔静脉滤器对于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经造影证实为长段、游离的血栓,应尽量向病人讲明,建议放置下腔静脉滤器,以预防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2]。

3.2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就诊及时的病人,给予尿激酶溶栓,疗效较好,建议给予溶栓3天以上,以达到最佳效果,减少后遗症的严重程度。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就诊时间超过5天以上的,或复发性血栓,尿激酶溶栓效果有限,应用3天即已达到最好效果,继续溶栓,疗效不明显。

3.3在腔内溶栓的数种操作方法中,接触性溶栓对胫前、胫后、腘、股、髂外及髂总静脉血栓均有效,但由于溶栓剂并不流经小腿腓肠肌静脉丛,可配合采用经足背静脉滴注尿激酶的方法,以增加疗效。对全肢型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患肢极度肿胀,静脉穿刺插管困难时,可采用持续压迫胫后静脉局部皮肤,使组织间液转移至相邻组织,再行穿刺,能显著提高成功几率。

3.4如股静脉下段及腘静脉内存在血栓,一般不宜选择经腘静脉穿刺插管溶栓,此时宜选择经胫后静脉插管溶栓。

3.5如果髂股静脉血栓长度较短,溶栓导管不宜进入血栓内部,以免增加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的几率。

3.6抗凝剂和溶栓剂的用量不宜过大,以避免或减少出血并发症。

3.7自导管溶栓后的第2~3天始,患者可出现轻、中度发热,其原因可能为血栓溶解所致,常不需特殊处理,但要注意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必要时终止治疗。

参考文献

[1]临床血管外科学.第1版.上海.

[2]李麟荪主编.临床介入治疗学.第1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