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文化”价值哲学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3

“桥文化”价值哲学思考

林先波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50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已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对企业的兴衰成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从价值哲学的角度观照“桥文化”,对“桥文化”的持续发展创新具有十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桥文化;价值哲学;思考

文化力已成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越发展,文化的价值和地位越显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讲,在现代企业中,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作为世界一流建桥国家队,中铁大桥局集团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桥文化”。“桥文化”根植于企业推动新中国桥梁建设实践,同时又对企业的科学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事实上,“桥文化”的整个发展脉络及其产生了具体作用,蕴含了哲学层面对价值、价值判断和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从价值哲学的角度观照“桥文化”,对“桥文化”的持续发展创新具有十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桥文化”根植于传统价值哲学思想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①这就是说,价值形成源自于主体需要,价值形成的条件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价值形成的实质是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关系的不断生成。

桥梁是为道路跨越天然或者人工障碍物而修建的建筑物,桥梁建设自古与文化相伴而生,传承历史和文明。中国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桥是路的延伸,给人们带来交通的便利,没有桥,人们就失去了接应,失去了贯通。远古的人们为了狩猎,运输,迁移就需要利用自然资源和智慧修建桥梁,继而赋予桥梁以精神寄托。一座桥梁建成以后,就融入了周边环境并形成千丝万缕的关系。桥梁本身就承载着历史背景和岁月的变迁,使我们可以看到民族风情,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文化的沉淀。伴随桥梁建筑,出现桥诗、桥赋、桥楹联、桥传说故事等,充分反映出征服天堑、造福人类的思想。传统的桥梁文化中,蕴含了“跨越”“沟通”“创造”“积德行善”“造福人间”“亲仁善邻”等丰富理念。杭州西湖的断桥残雪的景点、西安灞桥的折柳送别的习俗、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等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古代,从政者专注于创造桥梁政治文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清官们的理想,“建桥铺路,造福人类”其重要的从政目标,当政者亲自主持造桥是一种优秀的政治文化传统。

中铁大桥局的“桥文化”,正是在继承这些理念的基础上创新的个性文化。

2004年,中铁大桥局全面总结了独具中铁大桥局集团公司特色的“桥文化”。“桥文化”紧扣住了桥梁所具有传统的跨越、征服、贯通等特点,逐步完善形成了“打造世界一流建桥国家队”企业愿景,“跨越天堑、超越自我”的企业精神,“以人为本、诚信经营、精益求精、持续创新”的核心价值观;提炼了“精雕细琢、百年品质”的质量理念,“安全建桥、建安全桥”的安全理念以及“绿色建桥、建绿色桥”的环保理念等等完善的理念识别系统。同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视听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桥文化手册》《视觉识别手册》相继编印,员工行为准则、各类岗位规范、对外交往礼仪等基本形成。

通过总结“桥文化”的核心内容,我们可以很清晰看到,大桥局的“桥文化”,是产生和孕育于中国传统价值哲学思想之中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大桥局“桥文化”里面,很多是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比如武汉一桥美术方案,就深受传统文化影响,这还是表象,核心如其桥位选址,依山借势,便深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影响;“打造世界一流建桥国家队”“跨越天堑,超越自我”既带有强烈的行业特色和时代特征,又是中国传统“内圣外王”的具体体现;“精雕细琢、百年品质”具有浓郁“匠心”色彩;“安全建桥、建安全桥”“绿色建桥、建绿色桥”等理念蕴含着深刻的“修桥铺路,积德行善”传统价值观等等。

二、“桥文化”顺应了价值选择基本原则

依据马克思主义观点,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是进行价值选择的根本依据,或称两大尺度。马克思在谈到动物生产和人类生产的区别时曾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②如果说合规律性讲的是人类活动的科学性,而合目的性讲的则是人类活动的价值性。

“历史不能说明一切,但历史可以启迪未来。”③“桥文化”正是在不断总结提炼企业发展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是中铁大桥局发展实践的反映,体现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

1953年,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国家成立了中铁大桥局集团公司的前身——铁道部武汉大桥工程局,1955年4月,为更好的完成修建武汉长江大桥任务,刚成立不久的大桥局召开全局党员代表大会,动员全体党员和职工“面向长江,面向大桥”,提出了“建成学会”的口号。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后,大桥局在“建成学会”的精神鼓舞下,开始了新的艰苦创业,经历了发奋图强(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到70年代中期,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自主研发16Mnq桥梁用钢,即“争气钢”,同时,在文革期间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建造成了举世闻名的南京长江公铁两用大桥),融入市场(这一阶段,大概从1978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企业逐步适应市场,尊重市场规则,参与市场竞争),追赶世界(这一阶段,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0年,具备自主建造大跨度桥梁的能力,建造的桥梁,无论其跨度、建造难度以及技术水平都可以同当时的世界水平相媲美),领先世界(这一阶段,从2000年到现在仍在进行当中,实现由内陆向海湾海峡建桥的转变,在国内建桥向海外建桥的转变)等五个历史发展阶段,并在实践中逐渐培育了“奋发图强”“长东速度”“质量宣言”“挑战大海”“展示一流”等一系列的优良传统。

纵观这个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至少延续到目前这个阶段内,根植于桥梁建设实践的“桥文化”,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人”这个主体需要与桥梁建设企业和社会生产力这个客观发展规律两者统一的结合。“桥文化”展示出来的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价值选择活动,既是由该历史阶段上既有的、现实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同时,又是该历史阶段主体需求的体现。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桥文化”展示出来的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价值选择活动,也体现目的性和过程性的统一。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我们每次成功地完成一件事情,都意味着实现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而每一次统一的实现,既是前一件事情所要达到的目的,同时又是下一件事情的起点,这样便形成了一个过程,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桥文化”始终处在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旧的需要恰恰满足了新的需要的产生,实现了持续不断的价值演进。

同时,必须看到,“桥文化”展示出来的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价值选择活动,是一种群体性选择和个人选择的统一。60多年发展历史,先后培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6名。现有员工13000余名,其中院士1名、大师3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9名、省部级各类专家118人次、正高级高级工程师157名、高级职称人员1600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00余名。可以说,“桥文化”传达的优良传统,是几代大桥人的历史表情,是新中国桥梁人浓缩的人生和五彩斑斓的故事,集中体现了一代代桥工实现自我价值和集体价值的统一。

三、“桥文化”引领着创新性的实践活动

价值创造是一种广义的创造,一切为了满足主体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活动都可以看作价值创造。生产出适应人们需要的物质产品是价值创造,画出一幅精美的油画也是价值创造,总结概括出新的理论体系是价值创造,改革和完善制度体系也是价值创造。

作为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可分为重复性实践和创新性实践。所谓重复性实践是人们非常熟悉且大量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所谓创新性实践,是人们依据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的原则,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新的角度、运用新的观点、采用新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的实践结果的活动。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由于人的特殊本质所决定,纯粹的重复性实践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重复性实践都内含着创新性实践的因素,而任何一种创新性实践都建立在重复性实践的基础之上,这也体现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

“桥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也是一种价值创造,而且正是这种精神创造,成为了企业凝心聚力、参与竞争、经营管理、改革发展的一大法宝。

1955年9月,万里长江第一桥正式开工建设,在“建成学会”精神的鼓舞下,从现场到机关,从干部到工人,人人争作贡献,个个争当模范,与深水巨浪、严寒酷暑、风霜雨雪展开了顽强的拼搏,第一次在万里长江上展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

在创造了四个世界第一的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正是在“展示一流”精神的鼓舞下,参建职工创新采用整桁段架设技术,为解决现场散拼杆件和高栓施拧施工精度控制难度大等质量难题,这意味着重700吨钢桁梁一次拼接完成,数千个螺孔必须一次精确对位,每个高强度螺栓允许误差只有0.2毫米。面对挑战,执拗的大桥人从容而坚定,技术团队反复计算,从理论上找依据;工厂反复做实验,从实践中找依据;现场操作精准施作,确保方案成功应用。2008年9月10日,大桥钢梁零误差合龙。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当前,在“打造世界一流建桥国家队”愿景的鼓舞下,大桥局正在建设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通长江大桥、首座跨海公铁大桥平潭海峡大桥、最大跨度的双层悬索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悬索桥五峰山长江大桥、孟加拉国“梦想之桥”帕德玛大桥等。这些众多为人称道的“超级工程”,已成为中国的靓丽新名片。大桥人正在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将宏伟精美的桥梁架设在祖国的江河湖海上,架到了世界上,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土木行当的桥梁建设,大量的技术创新是依靠持续不断的基础实践的累积形成的,有些技术创新需要几代人接续奋进,这更需要从精神层面倡导正确的价值观、业绩观。

价值观(Value)源自法文“Valoir”,就是“值得”的意思。价值观是个哲学概念,是指价值主体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对于价值客体的总的根本性的看法。《企业管理学大辞典》对此又作了进一步解释:“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经营的目的、宗旨,即企业为什么存在、企业对其价值的评判标准。企业对价值的评判标准一般有:企业认知价值——真和伪;企业实践价值——经营好与坏;企业行为价值——善恶;企业艺术价值——美与丑。”④

国有企业价值观就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共享的群体价值观念,它决定和影响着企业存在的意义和目的,是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价值和作用的评判标准,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的方向和行动指南。企业价值观是国有企业文化的基石,也是国有企业追求成功的动力。

“桥文化”把以人为本、诚信经营、精益求精、持续创新作为企业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核心价值体系是处理企业各种矛盾的指导原则,是管理者和员工思维的方式和判断事物的准则,是企业价值哲学思想的最集中体现。这一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体现了大桥局作为国有企业的政治担当。同时,这一核心企业价值体系是企业员工判断事物的标准,是全体成员的共识,是几代人共同遵奉的信念,对企业具有持久的精神支撑力,对企业及员工行为起到导向和规范作用。

总之,“桥文化”作为我国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正在实践的一种企业文化,其本身就在始终处于运动发展状态,其形态将日益得到发展,内容将日益得到丰富。从价值哲学的视角,科学分析“桥文化”传达出来的价值,不仅对“桥文化”本身的发展具有有益的推进作用,对指导企业发展也大有裨益。以上就是本人结合《价值哲学》学习和“桥文化”建设实践的思考,由于本人水平所限,理论功底不深,没有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给自己留下一道未解完尚需继续求证的题,同时也算抛砖引玉,与有志于此项研究的同仁们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0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3]吴再,向中国共产党学习,海天出版社,2010:3。

[4]陈佳贵,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