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儿科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8-18
/ 2

基层儿科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

杨爱萍

杨爱萍

浙江省海盐县澉浦镇卫生院314302

摘要:合理药物不仅可以治愈疾病、环节疼痛,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用药不当,就会让病人承受毒副作用的损害。因此,合理用药时公共卫生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儿童正在生长阶段,对于药物的吸收以及代谢等于成年人不同,基层儿科临床还存在诸多不合理用药情况。文章对儿童用药的不合理现象进行简要论述,其次对促进儿科临床合理用药的有效措施与方法进行论述。

关键词:不合理用药;基层儿科;临床;措施

一、基层儿科临床不合理用药现状分析

1.1药物滥用现象的普遍性

抗菌药物的滥用或过度使用现象在全球所有地区均存在。在欧洲,针对相同疾病的治疗,某些国家使用抗菌药物的数量是其他国家的3倍;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只有70%的肺炎得到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大约一半的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和病毒性腹泻患儿正在不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滥用可能产生耳毒性、肾毒性、肝毒性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等不良反应,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糖皮质激素滥用现象也十分普遍,某些基层医师常用糖皮质激素作退热治疗,并同时超大剂量使用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滥用可以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包括儿童发育迟缓、骨质疏松、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和免疫功能下降等,还可能导致代谢紊乱,诱发多种感染性疾病等。据调查,中草药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占了39.48%,说明中草药同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可能导致药物性肝炎、肾炎等。

1.2诊断和用药指征不明确,药物选择应用不恰当

在基层儿科临床用药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儿童发热的情况,遇到发热的情况就会想到抗炎,还会激素,不管是不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都会让幼儿患者使用抗生素药物。例如,有个患儿3岁,发热伴有呕吐、腹泻、大便稀薄、无味。然后当地医院给予氨卡青霉素抗炎进行治疗,服用三天后没有效果,腹泻次数增加。由稀便演变为水样便后,去医院就诊,通过检查,患儿是得了秋季腹泻,由病毒感染所致,抗生素治疗是无效的。所以,停止抗生素药物的服用,给予抗病毒、补液疗法,3天痊愈出院。在日常中,有很多常见病和传染性疾病早期就是以发热症状为主,如麻疹、水痘、风疹、猩红热、肺炎、肠炎、菌痢等等,一些基层医生和家长以发热是否降为正常来作为疗效标准,追求退热。结果呢,延误了病情,特别是出疹性疾病,有一定的热度才有利于病毒的表出。

1.3儿科药物剂型的匮乏

由于缺乏相应的儿科药物剂型,医护人员及家长往往采用不安全的替代方法,将成人剂型的药片分隔捣碎或取胶囊内药物溶解于水给儿童服用。目前,有超过半数用于儿童的药物未经过测试和被授权使用。儿童通常被给予成人的药物,而一些成人药物,尤其是治疗艾滋病、肿瘤、精神性疾病的药物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有较大的不良反应。

1.4给药途径不合理

静脉滴注往往成为儿科患者的主要给药方式。形成这种现象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医师只注重于静脉输液确实比口服和肌肉注射给药效果要快要好的特点,却对静脉输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习惯将其列为首选;另一方面,患者家属主动要求输液,助长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尤其是婴幼儿,静脉输液不仅疼痛,而且还容易发生急性肺水肿、静脉炎,带来潜在危害和发生输液反应的可能性,同时输液给药与其他途径给药相比医疗成本要高得多。

1.5超说明书用药现象严重

即使在美国,许多用于儿童的药物没有许可证或者是超说明书(offlabel)用药。一项来自英国的研究显示,有1/3的家长承认在儿童住院期间被使用了1种甚至更多种没有许可证或超出说明书的药物;其原因在于:①儿科药物临床研究较难开展,目前许多药物说明书缺乏儿童用药指导信息;②缺少儿童用药相关指南和法律依据,导致儿童用药的科学性差,儿科医师通常采用的是经验性用药。

1.6药物选择不合理

如小儿腹泻为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是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严重者可伴有脱水、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其治疗原则是调整饮食,控制感染,预防和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其中抗生素主要应用于侵袭性细菌感染,要根据临床特点结合大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对于真菌性肠炎首先停用原抗生素,积极抗真菌治疗;对于病毒性肠炎以饮食疗法和支持疗法为主,但儿科临床医师已习惯用八面体蒙脱石微粒+口服抗感染药物治疗腹泻,由于前者能覆盖胃肠道粘膜,影响抗感染药物作用,同时可吸附抗菌药物从粪便中排出,故应分开服用。

1.7配伍和联合用药问题

在儿科临床用药方面,为了方便给药,缩短用药时间,医生一般会将两种或者是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注入到一个器皿中,或者是为了提升疗效,进行联合用药,从而出现了不合理用药的情况,有的配伍是不可以使用的,例如青霉素配伍间羟胺可使两者同时降低疗效,青霉素配伍氨茶碱可使青霉素失去活性,氨苄西林钠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易使氨苄西林钠失去活性和聚合物增加,又增加过敏反应的发生率。红霉素加入葡萄糖注射液静点,易使红霉素效价降低等,头孢菌素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可增加对肾脏毒性,尤其是放在同一容器内静点,还可使氨基糖苷类灭活而降效或失效,利尿剂与第一代头孢菌素联合应用,可加重对肾脏的损害。

二、讨论

第一,主要是因为基层医院没有针对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设施,同时,基层医院对于这方面的重视度还不够,还不足以针对病菌合理的选择抗生素以及抗病毒的药物。因此,我建议,基层医院应该建立或者完善药敏设施,让临床用药更合理。

第二,针对基层儿科临床药物应用剂量,我建立,应该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例如实际体重,或者是实际体重所得到的体表面积,从而来计算药物的用量情况。千万不要按照患儿的年龄、月龄计算体重不准确而导致用药量过大或不足现象发生。

第三,不管是什么药物,都是有副作用的,古人云,是药三分毒,因此,我们应该避免用药致病的发生。

第四,在用药的过程中,如果需要联合用药或两种药物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据药物互相作用资料及配伍禁忌表来配伍和联合应用。

综上所述,儿童不是成人缩影,面对儿科不合理用药的诸多现状,必须全面提升认识,促进儿科临床合理用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医学科学及安全用药知识,引导公众形成良好用药观念和习惯,提高社会安全用药意识,最大限度地保障儿童用药安全,维护儿童健康权益。

参考文献:

[1]于明忠,赵鹏.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及对策[J].中国药师,2004,06:459-460.

[2]王响华.基层医院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6,06:924-925.

[3]李南屏,王秀琴,田硕,纪丽颖.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及对策探讨[A].中国药学会(ChinesePharmaceuticalAssociation)、天津市人民政府.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中国药学会(ChinesePharmaceuticalAssociation)、天津市人民政府:,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