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股骨颈骨折病人的治疗方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高龄股骨颈骨折病人的治疗方案

童凯尹宏

童凯尹宏(南京市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01)

【摘要】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途径。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80岁以上的股骨颈骨折病人56例,分别采用骨牵引、单纯短期小重量皮肤牵引或者仅穿“丁字鞋”固定,配合中药三期治疗;在腰麻或局麻下,并在C臂机透视下行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的患者11例;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35例;一例股骨颈基底部骨折患者,采用了切开复位DHS内固定术。结果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患者3—7天后开始扶助步器下地行走,术后无一例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伤口感染。其中一例病人术后9天因心源性猝死而死亡,其余病人均在术后两周以后出院,术后随访未发生关节脱位,复查摄片未见假体塌陷、松动。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技术成熟,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少,可以极大的缩短术后卧床时间,故对于患者年龄大(≥80岁),预期寿命有限,期望活动范围小的患者,仍不失为较好的选择。

【关键词】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7-0316-02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社会的老龄化,高龄者(≥80岁)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为了提高伤后生活质量,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案,但根据病人自己身体状况和要求,保守治疗仍然被采用。我科自2010年至今共收治56例80岁以上的股骨颈骨折病人,分别采用保守治疗、经皮空心钉内固定以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取得一定的疗效。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80岁以上的股骨颈骨折病人56例,其中男16例,女40例,年龄80—94岁,其中≥90岁的7例,平均年龄85.1岁。

1.2骨折类型

其中股骨颈头下型骨折(包括嵌插型)28例,头颈型27例,基底部骨折1例。按照Garden分型,Ⅰ、Ⅱ型14例,Ⅲ、Ⅳ型42例。

1.3治疗方法

其中保守治疗,包括采用股骨髁上骨牵引、胫骨结节骨牵引、单纯短期小重量皮肤牵引或者仅穿“丁字鞋”固定,配合中药三期治疗的患者9例;在腰麻或局麻下,并在C臂机透视下行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的患者11例;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35例;一例股骨颈基底部骨折患者,采用了切开复位DHS内固定术。

2治疗过程与结果

2.1保守治疗

患者住院时间在6—12周,治疗过程中卧气垫床,勤翻身,防止褥疮形成;药物治疗早期中药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中期接骨续筋,后期补益肝肾,促进骨折愈合;配合西药化痰、抗感染,防止坠积性肺炎治疗;骨牵引前1—3天时,使患肢处于中立位,以纠正短缩畸形,以后改为外展内旋位。牵引6—8周后复查X线片,其中骨折线模糊者3例,均为GardenⅠ、Ⅱ型骨折,未见明显骨折生长,但疼痛改善者6例。其中三例因并发肺部感染、脑梗塞,转入内科进一步治疗。

2.2内固定治疗

患者在骨折后3天之内行内固定治疗,先予牵引床上牵引、旋转使骨折复位,C臂机透视见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后,行三枚空心加压钉内固定,三枚螺钉呈“品”字行排列,其中两枚尽量穿过股骨距,以形成稳定固定。术后患者骨折部位疼痛明显改善,术前、术后共24小时予抗感染治疗,5-7天后嘱卧床活动下肢关节,并可以向患侧翻身,考虑股骨颈骨折愈合病程12-24周,在摄片证明骨折愈合后,嘱患者3个月左右可以正常坐起,半年后下地行走。

2.3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由于患者年龄普遍较大,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入院后必须将身体情况调整到能耐受手术,术中可根据情况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患者侧卧位,患髋朝上,选择髋部外侧手术入路,切口约8-10厘米,使用骨水泥型双动股骨头假体,骨水泥中掺入抗生素调配,防止术后感染。本法共35例病例,全部在术后2天拔除引流管,2—3天后行患侧髋膝关节CPM功能锻炼,3—7天后开始扶助步器下地行走,术后无一例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伤口感染。其中一例病人术后9天因心源性猝死而死亡,其余病人均在术后两周以后出院,术后随访未发生关节脱位,复查摄片未见假体塌陷、松动。

3讨论

股骨颈骨折常发生于老年人,老年患者造成股骨颈骨折的外力往往不大,这要归咎于老年患者的三点骨折机制,一是老年人神经肌肉功能减退,姿势不稳,容易摔倒;二是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骨折危险系数增加;三是疲劳骨折,老年人行走步态变为拖步,使股骨上端负重力线内移,股骨颈上缘受到较大的张应力,逐步使骨小梁断裂,当断裂达到一定数量后,可引起完全骨折。

由于老年人不可避免地合并有各种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状况,故近年公认对股骨颈骨折应争取及早治疗,在对全身状况作出正确评估并给予适当处理的同时,立即给予骨折复位与固定,或关节置换,允许早期下地活动,以降低死亡率。

我院给予经皮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11例患者主要分两种类型:一是骨折移位不明显,包括GardenⅠ、Ⅱ型骨折,头颈嵌插,预计股骨头颈的主要滋养血管,旋股内外侧动脉损伤不明显的,予急诊或亚急诊手术治疗;二是年龄过大或内科疾病比较复杂,考虑不能耐受手术麻醉风险的患者,为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卧床并发症的发生,可以手术。这类患者虽然不能早期下地活动,但可以早期坐起,翻身,有利于改善伤后生存状况。

经统计发现,我院治疗80岁以上的股骨颈骨折病人,以人工骨水泥型双动股骨头置换术为主。它的优点是术后可以早期下床活动,避免了长期卧床所致的致命性并发症的发生;避免了股骨头缺血坏死和骨折不愈合的发生;降低了内固定失败后的再次手术。但手术指征的把握非常重要,术前应对患者的全身状况作出正确评估并给予适当的处理,降低麻醉风险;术后根据情况,予以输液抗感染,维持能量及水电平衡,适当补充红细胞悬液、血浆或蛋白,防止因为内环境紊乱而并发致命性并发症。手术后髋关节局部出血停止,会出现一系列炎症反应,使肌肉、肌腱、关节囊产生不同程度的粘连,所以我院在患者术后3天左右既积极指导CPM功能锻炼,防止下肢长期制动引起的关节孪缩,促进关节软骨、韧带和肌腱的修复,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环,促进肿胀、疼痛等症状的消除,并可以尽量减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形成。

4结论

虽然部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患者会出现髋部疼痛,关节活动范围较小,且随着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技术普及,假体设计改进,医师与患者的观念改变,使得全髋关节置换术逐渐取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但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技术成熟,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少,可以极大的缩短术后卧床时间,故对于患者年龄大(≥80岁),预期寿命有限,期望活动范围小的患者,仍不失为较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