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结合刃针针刀治疗偏头痛

/ 2

中药结合刃针针刀治疗偏头痛

孟庆伟

孟庆伟(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车站街道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015000)

【中图分类号】R7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1-0395-02

偏头痛作为临床常见病,中医学的治疗手段和方法有很多种,本文收集近年来中医临床治疗偏头痛文献,资料阐述中药内服和肌筋膜小针刀刃针的治疗方法。

1病因病机

偏头痛在中医理论上认为其“头痛”,“头风”“厥头痛”等范畴,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头面风候》首先提出“头风”病症,宋代杨士瀛《仁斎直指方》对头风痛的临床症状作了更详细的描述。李东垣《东垣十书•内外伤辩》把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并明确指出偏头痛的病名;如“头半边痛者……此偏头痛也。”从古至今,各个医家对偏头痛的发病原因皆认为主要在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久病致瘀的基础上造成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风袭脑络,脑髓失荣,淤血阻引起。[1]在经络辩证上,张氏[2]等认为主要是六淫之邪伤及三阳经,而其中又以少阳经,太阳经为多见。《丹溪心法•头痛》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

2临床治疗

2.1中药治疗

2.1.1中药内服中药治疗偏头痛的方药众多,依据传统中医辩证理论,“头为诸阳之会”“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会于巅,”凡外感六淫之邪,上扰巅顶,邪气稽留阻碍清阳,经络被遏而气血逆乱,痰瘀阻络,脑失所养而致偏头痛。故风寒痰瘀为本病主因。”辩证审因后笔者用偏正散,药有:川芳、白芷、白芥子、白芍、郁李仁、柴胡、细辛等,全方起到祛风散寒,通络祛瘀,蠲痰利窍作用。[3]用穿山甲散药有:炮山甲、丹参、延胡索全方共凑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效。中医内伤头痛病程长,遇劳则发,其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治疗用当归芍药散:当归、白术、川芎、白芍、泽泻、茯苓、葛根、全虫,有热者加黄芩;此方肝脾同治,以治肝为主,亦为气血同治,但以活血为主,对于脾虚肝旺及久病入络的血瘀头痛效果显著。无论外感内伤偏头痛均为气血失调,气机阻滞,脉络不通引起,而痛处多在头之两侧,为少阳头痛,拟芎柴丹胡汤:川芎、柴胡、丹参、延胡索、白芷,用柴胡引诸药入少阳,5日内为一个疗程,一般5-7日可痊愈,或10日明显好转,结合中医“久病多痰”“久病多瘀”“久病入络”的观点,取半夏白术天麻汤以补养气血,化痰降浊,化瘀通络,标本兼顾治疗偏头痛,临床有效率为93.8%。若肝久病则肝血不足、血虚生热,火动生风上扰清窍致经脉阻滞而发头痛,取辛芷四物汤疗效显著,在四物汤基础上加细辛,白芷、丹参、元胡、夏枯草、钩藤、草决明,取四物汤滋肝养血,钩藤、夏枯草等平肝风,延胡索、丹参活血通络,细辛芳香通窍止痛。诸药合用使得阴血足,肝木升,头痛自消。

2.1.2小针刀刃针治疗

2.1.2.1临床表现与诊断

由于长时间的肌内疲劳,姿势异常,感受风寒湿邪肌肉紧张性收缩,肌紧张压迫血管神经,肌营养障碍,进一步加重肌痉挛,并引起肌筋膜增生,产生病结和条索等病理性变化,从而引起肌肉的激痛点和传导痛。颈椎症和其他五官种疾病所致头颈部肌紧张引起的头痛。[4]临床表现与中医“偏头痛”、“巅顶痛”和“眉棱骨痛”相似。头痛大多双侧性,有时表现为枕后痛或颞部和额部痛,头痛性质为头重感,压迫感或紧箍样疼痛。常伴有无力和眩晕。在颞部、额前、枕部、颊车穴和胸锁乳突肌肌腹等处有触发点,甚至肌痉挛所形成的痛性结节。

2.1.2.2治法

治疗点为颞部、枕部、咬肌在下颌体附着部,胸锁乳突肌或枕额肌触发点或筋结处。针刃部位与上述部位肌纤维和血管神经长轴一致。经皮肤、皮下、筋膜、肌层达骨面,纵行或横行推动,纵行或横行摆动,纵行或横行切割。

2.1.2.3注意事项

乳突内有枕动脉沟,其内枕动脉和枕静脉比较固定,在颞窝有颞浅动脉和颞浅静脉,应避开上述血管运针,切勿损伤。

3小结

通过文献查找近年来中医治疗偏头痛的治法,可综合出以下几点:中医方药治疗偏头痛的文献众多,偏头痛的病因为风、寒、痰、瘀,治疗方法以辩证分型论治为原则,立法处方围绕在祛分散寒、通络止痛、活血化瘀等基础上,临床随证,随病加减。刃针针刀治疗偏头痛的效果取得显著疗效,目前尚未发现采用针刀刃针的副作用,即时止痛效果也明显优于药物治疗。偏头痛的治疗方法有单一疗法,也有结合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然而也不难看出目前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有按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或按照《头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等不同标准来作评价,某些偏头痛患者在发作后常自行缓解,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不复发,如果单纯用止痛效果来评价可能无法评定该治疗方法或药物的优缺点,刃针、针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报道虽多,但在诊断分型针刺手法各家所不同,也有一些临床观察缺乏对照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

[2]《伤寒论》.六经条文辩证.

[3]《中医杂志》.2002.3第43卷第3期.

[4]《针刀诊断与治疗精要》.华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