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篇的对话功能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6-16
/ 3

新闻语篇的对话功能分析

陈永斌

AnalysisofDialogicFunctioninNewsDiscourse

陈永斌CHENYong-bin(湖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咸宁437005)(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Hube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ning437005,China)

摘要院对话性是人类语言固有的属性,没有对话,就没有语篇。新闻语篇的生成者既与先前的语篇,又和潜在的读者进行对话,并策略性的选择词汇语法资源来实现对话扩展和对话收缩的介入,从而隐性地影响读者对信息的认知立场。

Abstract:Dialogueistheinherentpropertyoflanguage.Thereisnodiscoursewithoutdialogue.Newsdiscourseproducersarealwaystryingtoopenadialoguewithpriordiscoursesandthetargetedreaders.Andthroughthestrategicchoicesofcertainwordsandgrammaticalstructureswhichinturncanrealizedialogicexpansionandcontraction,theycanimplicitlyinfluencereaders'cognitioninawaytheyseefit.

关键词院新闻语篇;评价理论;对话功能Keywords:newsdiscourse;appraisaltheory;dialogicfunction中图分类号院G212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16-0296-020

引言人类的言语交际,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对话性的。因为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总是会提及别人说过的话或写的文章。

作者进行语篇生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对话,新闻语篇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包括辛斌(1998)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分析了两篇新闻报道中转述引语的语篇语用功能。赖彦(2009)从互文性的角度分析了新闻标题的话语互文性生成与认知机制。本文试图以对话理论为基础,运用评价理论为框架,分析新闻语篇如何有策略的运用词汇语法资源来和其他的“声音”进行对话。分析的语料为《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各选取的10篇关于中日撞船事件的新闻报道。

1语篇的对话功能Voloshinov(1995)认为,人类语言的本质不是其抽象的语言系统,也不是独白式的话语或一种心理行为,而是呈现为话语的一种互动社会行为。言语互动即对话,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文章中提出了著名的对话理论,他认为对话浸透整个人类的语言,浸透一切蕴涵着意义的事物(白春仁,1998)。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他甚至把对话性上升为哲学的高度,“存在就意味着进行对话的交际。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白春仁,1998)。

因此,对话性是人类语言的固有属性,语篇对话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语篇的生成者和先前的语篇进行对话,我们有必要弄清说话人在多大程度上承认或认可先前说话人的观点。另一方面,语篇作者总是期待与潜在的读者对话,有经验的作者总是试图将读者写入语篇,作者总是力图通过语言标记来暗示自己期待潜在的读者对当前的命题内容或价值立场做出某种特定的反应。

2评价理论的介入资源对话性是人类语言的固有属性,而一切语篇又是语言的实例化。因此,语篇也具有对话性,并且通过一定的词汇和语法手段得以实现。马丁和怀特(Martin,2008)的评价理论中的介入子系统指的是作者借助各种语言资源为当前语篇建构的一个多声系统,语篇可以分为单声和多声,当语篇引起或允许对话性声音或观点时则是多声的。多声话语进一步分为对话收缩和对话扩展。

2.1对话扩展多声话语的对话扩展是指话语允许其他的声音和观点存在,即开放语篇中的多声对话选择空间。对话扩展分为“引发”和“摘引”。引发主要通过情态动词、情态副词、人际隐喻、证据型的词语(seem)以及叙述性问题来体现。

淤Thefactthattherejectionwasnotdirectlyfromahigher-rankingcabinetofficialsuggeststhatTokyomayhopetopreventtheapologydemandfromgrowingintoanotherdiplomaticshowdown(.《纽约时报》)例淤中的情态动词may是对命题内容的可能性进行评估,表明作者的声音“日本希望中方道歉的要求不会演变为另一场外交角逐”只是许多声音中的一种,允许其他声音的存在,从而打开了多声对话选择空间。

对话扩展的另一个范畴“摘引”,它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引语来实现。包括表示交际过程的动词,心理过程的动词,名词化和表示观点来源的介词短语等。例如:于InacommentonthereturnoftheChinesecaptain,JapaneseForeignMinisterSeijiMaeharaclaimedthattheterritorialissuebetweenJapanandChinaintheEastChinaSeadoesnotexist(.《中国日报》)例于中摘引了日本外相前原诚司的“声音”,转述动词claimed的使用属于疏远性的摘引,转述者将命题的内容显性地归结于文本外部某个人的“声音”,增强主体间性,表明转述者与被转述者的“声音”保持一定距离的认知态度,从而最大化的打开对话空间。

2.2对话收缩多声话语的对话收缩是指话语限制、挑战或压制其他的声音和观点的存在,即关闭语篇中的多声对话选择空间。对话收缩分为“否认”和“声明”。否认是指话语中其他的“声音”直接被拒绝或替代。否认包括否定和对立,否定是通过直接引发其他的声音或观点从而将其拒绝。对立指的是当前命题取代或背离了人们的正常期待。它主要通过“尽管”,“但是”等词汇来实现。例如:盂SentimentinJapan,however,hashardenedagainstChinainrecentyears,withsomecallingforthecountrytoresistadiplomaticsolutionandenforceitsclaimsbyapplyingJapaneselaw(.《纽约时报》)例盂中的的命题和前文中的命题“日本将不得不释放中国船长,很难想象日方起诉和审判中方船长”形成一种对立关系,背离了正常的期待,这种反向期待是由转折连词however的介入而引发的。

对话收缩的另一个范畴“声明”,是指通过作者的声音来限制、挑战或排斥其他的“声音”,它由“同意”,“宣告”和“认可”来实现。“同意”的范畴又可以分为“肯定”和“让步”两种形式。

榆MapsprintedinJapanin1783and1785thatmarkedouttheboundaryoftheRyukyuKingdomshowthattheDiaoyuIslandsbelongtoChina(.《中国日报》)例榆中的show属于“宣称”的范畴,表明作者的声音直接介入命题,即作者认为“钓鱼岛隶属于中国”这一命题内容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这一结构使得该命题变得更加无可辩驳,排斥了其他的声音,关闭了多声对话选择空间,从而使得挑战这一命题需要付出较高的人际代价。

3新闻语篇的对话功能分析语篇是一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具有社会性。选择就是意义,我们需要弄清语篇的生成者是如何策略性的选择何种词汇或语法资源来有效传递自己的声音。我们将运用对话介入评价体系来分析《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中日撞船事件新闻报道中对话功能。

我们对两份报纸中的对话介入资源进行了数据统计,两者都大量使用了多声话语,表明二者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中都是在与其他声音频繁对话中完成的,都尽量避免使用过于绝对的观点,充分打开与其他声音的对话空间。

其次,从对话收缩的“否认”介入资源来看,《纽约时报》的对话否认声音强于《中国日报》,前者使用了17%,后者是12%。从对话收缩使用的声明介入资源来看,前者是1.9%,后者是3%,说明二者所持的立场都比较温和。从对话扩展的介入资源来看,《纽约时报》使用的引发远高于《中国日报》,前者占12.3%,后者占2%,说明前者承认其他不同声音的存在,认为人们在中日撞船事件的整体认知上还存在着分歧。而《中国日报》则选择了关闭对话空间,它的立场比较鲜明和直接,认为人们对该事件性质的认知立场是一致的。从摘引使用的情况来看,前者占81.1%,后者占85%。《中国日报》的承认性摘引高于纽约时报,说明前者的对话整体认同程度较大,对该事件的性质整体上达成了相同的认知立场。《纽约时报》的承认性摘引虽然达到66%,但是我们注意到,对中方观点转述时虽然也使用了承认性的转述动词,而根据下文判断则是疏远性的。

总之,《纽约时报》认为在该事件上的认知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整体观点认同程度较低,挑战他人命题的对话潜势大,而《中国日报》的立场比较鲜明,对该事件性质的认知立场达成了一致。

4结语对话是语言所固有的属性,对话才是一切语篇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所有语篇都产生于一定的对话张力之中,新闻语篇生成者通过策略性的选择使用某些特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来实现对话收缩和对话扩展,从而隐性地影响读者的认知立场。因此,对新闻语篇的对话功能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帮助读者来弄清语篇生成者的认知立场和舆论导向。

参考文献院[1]J.R.Martin&P.R.R.White.TheLanguageofEvaluation:AppraisalinEnglish[M].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8.[2]Voloshinov,V.N.MarxismandthePhilosophyofLanguage,BakhtinianThought-anIntroductoryReader.S.Dentith.L.Matejka&I.R.Titunik(trans.)[J].London:Routledge,1995.[3]白春仁,顾亚铃(.译)巴赫金全集(5)诗学与访谈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4]赖彦.新闻标题的话语互文性解读———批评话语分析视角[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s1).[5]辛斌.新闻语篇转述引语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基金项目院本文系2013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图片新闻中图像符号的批评性分析”(13g38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院陈永斌(1978-),男,湖北咸宁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篇分析和文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