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创新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3

初中思想品德课创新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柯明芬

广西省贵港市八一实验学校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而要提高我国的知识和科技实力,必须依靠创新。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倍增器”,才能更加主动地适应知识经济兴起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作为一种变革,而不仅仅是一种调整,转变观念,扬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引进和发展HYPERLINK"http://www.studa.net/dangdai/"\t"_blank"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已是当务之急。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政治学科当然也不例外。本文就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看法,求教于大家。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激活创新潜能

一位学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一点阳光,我就灿烂”,这反映学生们渴望关爱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如果总是和颜悦色,从不训斥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民主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这样他们就不会有随时要挨训的担忧,上课就会有安全感,并且会心情愉快,“亲其师,信其道。”爱屋及乌,自然也就会对自己所交的课程产生兴趣。同时激励他们敢想、敢问、敢做,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应是问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为此,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论”,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才有可能。当前许多教师也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们正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和学生一道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与学生一起分享问题探究中的快乐,这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是学生一种力图接近、探究思想品德的知识和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内容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更是推进学生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因素。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必须想尽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引人人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以及国内外重大问题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等融人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例如,在教学“网络交往新空间”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段有趣的Flash动画视频资料(主要内容是未成年人因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这段切近学生生活的鲜活事例马上引起了学生共鸣,甚至是震撼,把学生们的热情、兴奋点~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在讲“环境问题的危害”时,我出示了一组相关的图片,先让学生感受,然后结合本地让学生讨论谈给人们造成的危害。最后,再将其与教材中的理论观点相联系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学起来兴趣昂然。既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三、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1、将知识问题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谈得上能力的迁移、觉悟的提高。基础知识的问题化一方面便于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点及线索,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处于问题情景之中,把思维直接引向问题,从而探索出更多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的来源可以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提出来的,也可以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的。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引导诱发出来的。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善于根据每一课、每一节的内容浓缩为若干个问题。例如,我对九年级《思想品德》(教科版)第十六课《可持续发展》第一框题《控制人口,提高素质》时,课前我把课的内容概括为以下问题:(1)我国人口有什么特点?(2)我国人口面临十分严峻的表现有哪些?(3)我国人口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影响?(4)如何有效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5)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什么?(6)面对我国的人口国情,我们每个中国公民应该怎么做?而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理解、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在掌握知识中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创设教学情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所谓情景教学法,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材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建立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和新知识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中的固着点,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实效。在实施情景教学法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并结合新近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创设热点问题情景,采用把教材中的知识和社会热点有机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处理好理论知识的现实问题,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思想品德课引来源头活水,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热点问题情景的引导下,层层深入,点燃激荡学生思想火花。课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习的热情,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如在讲授九年级第二课《历史的昭示》第一框题《弘扬民族精神》内容时,我利用社会关注的“512汶川大地震”的有关材料创设情景,并层层设问:(1)积极组织抗震自救的灾区人们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2)从四面八方奔赴灾区的志愿者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3)为救助被埋群众把个人安危抛之脑后的人民子弟兵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4)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纷纷的慰问和物资支援又说明了什么?(5)我们青少年应该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6)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应该怎样落实到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这样的问题情景设计,选取的素材是最新、最热点的内容,使学习过程变成探索、思维的创新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体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体验式教学就是课程实施不仅是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确的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体会、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经过体验,人类经验和学生个人认识实现融合,情感和理性直接对话,书本知识经学生自身的生命化,最终才能真正变成个体的“精神食粮”,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基于此,教材中采用大量的材料与图片说明,还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交流”、“体验”、“思考”、“讨论”、“反思”、“分享”等形式,目的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直接和独特见解,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我教到九年级第七课《关注弱势群体》第二框题《走近同龄人》时,后面有个“探究”:你的周围有哪些少年儿童处于不利的境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并与老师、同学交流。针对这一探究题,我根据目前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并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这么一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还根据亲身经历说出自己的见解,达到了“学会关注弱势群体”的目的。

四、教师要善于学法的指导,学生要善于学法的掌握

学法指导是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对被教育者进行学习观点、学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指导,它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既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把开发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不仅要奉送“黄金”,还要交给学生“点金术”,即古人提出的“授人以渔”的主张。加强学法指导要抓住三个“环节”:(1)课前预习指导。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是学生听好课的基础,教师要做好学生上课前的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自学的能力。(2)课上听课指导。课上听课指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听课方法、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课上听课指导主要是指导学生“听”、“思”、“记”的方法。“听”主要是应仔细听教师对重要问题的分析讲解;“思”要跟随教师讲课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记”主要是记教师讲课的思路、关键性的内容,对未弄清的问题要善于质疑,使明晰的内容永记于心。(3)课后复习指导。“温故而知新”。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巩固和延伸,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指导学生按思考题和提纲进行复习等。特别在复习阶段,不能简单地把复习知识理解为“死记硬背”知识,甚至不能把复习理解为“背多分”。关键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去记忆知识,记忆的效果是要通过是否能够充分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理解社会中一些热点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

五、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无论是备课还是讲课,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学生生活实际,关注社会、扩大视野、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作时事报告,社会热点讲评与讨论会,撰写小论文,社会调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辩论会等,充分吸取包含思想品德知识的文学、艺术作品,让学生着重于理解,着重于应用,为学生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丰厚的原料。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思想品德课应坚持的重要原则,丰富的实践活动,能增加学生的表象储备,“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教师把理论知识与学生比较熟悉或贴切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设疑,使学生带着疑惑到实际生活中去寻求真实可信的答案。在实践活动中遇到困难,往往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和解剖愿望,就容易激发其创造力。借用成语、名言警句、比喻等来解释教材内容,加深对教材的理解。采用投影仪、电脑、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结构,活跃课堂气氛。由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完全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来解放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搜集、利用资料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来的社会干变万化,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创新教育不仅要培养获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大发明家,而且要培养千千万万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基础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教育工作者只有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