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基因型研究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乙肝病毒基因型研究现状

吴光辉

吴光辉(陕西汉中市3201医院消化内科723000)

【摘要】本文通过国内外文献的阅读分析,对乙肝病毒基因型发现及发展,基因型分型测试主要方法,病毒基因的分布区域,变异与临床表现,做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乙肝病毒病毒基因分型基因分布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7-0112-02

1、乙肝病毒基因型的发现及发展

1965年Blumberg等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首次发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Bvirussurfaceantigen,HBsAg),简称“澳抗”。由于乙肝病毒基因变异,导致其编码抗原的改变,形成了不同的血清型。

根据HBV的S蛋白可确定HBsAg含有5种不同的抗原表位,分别是a、d、y、w、r,其中a属特异性的共同抗原决定簇。依次分为不同的血清型,血清亚型。但血清型研究对乙肝病毒的致病性、毒力、病毒复制无明显关系,遂人们开始从HBV基因本身开始寻找病毒的分类。

1988年,Okamoto等[1]通过对18株不同血清型的HBVDNA全序列分析,发现血清型的分类并不能真正反映基因组的差异,他们认为全基因序列差异大于或等于8%则可定为不同的基因型,而同一基因型的HBV的序列的≤5.6%,并将这18株分为4种基因型:A型、B基因型、C基因型、D型。后分别在1992、2000、2002年,Norder、Stuyver、Arauz-Ruiz根据以上标准发现了新的基因型:E、FG、H型,进一步完善了HBV基因分型。

2、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型主要方法

2.1全基因测序法

通过HBV全基因测序,根据基因型之间的核苷酸序列的差异≥8%为界限分析。此法操作复杂、费用高,不适合大规模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

2.2HBV基因型特异性线型探针检测法

Swenson[2]等依A-F基因型的保守序列设计了18种型特异性探针与HBVS基因的PCR产物进行杂交实现分型。操作简单,应用方便,特异性与探针设计有很大关系。

2.3HBV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

Naito等[3]依A-F基因型中特异性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并进行套式PCR。首先用共用引物扩增S开放读码区,再加入型特异性引物的混合物进行第二PCR,这样扩增出不同长度的核苷酸片段,从而达到分型的目的。操作简单,易于大规模检测。

2.4微板核酸分子微板核酸分子杂交一ELlSA

该方法通过各型探针包被微孔板,与待测核酸PCR扩增产物杂交,然后通过酶联免疫显色判定结果从而确定基因型。该方法分型准确可靠、操作简单、可大规模进行HBV基因分型

3、乙肝病毒基因型地理分布

经过世界各地乙肝病毒基因型分析提示:A型主要在西、北欧及北美洲和非洲中部流行;B基因型则主要发现于中国、印度尼西亚及越南,它是变异最多的一种基因型;C基因型则主要流行于东亚,如中国、韩国、日本、玻里尼西亚和越南、泰国;D型在全世界都有发现,但主要在地中海地区和中东地区流行,并延伸到印度;E型至今则只在非洲有报道;F型发现在美国及玻里尼西亚、委内瑞拉等地;G型见于美国、法国等地;H型发现于尼加拉瓜和美国洛杉矶等地[5]。我国部分省市慢性乙肝患者的HBV基因型检测表明,约60%为B基因型,30%为C基因型,另有少数为D基因型和BC基因型混合型感染。

4、乙肝病毒基因型与病毒复制和变异的关系

Kobayashi[6]研究报道,C基因型HBV的HBeAg阳性率高于B基因型和A型,而B基因型的HBeAg阴性率高于C基因型,提示C基因型HBV复制较活跃,易形成持续病毒血症,不易发生e系统血清转换。日本学者Orito等和我国台湾学者Kao等在研究B、C两型HBV时,发现C基因型HBV血清DNA水平显著高于B基因型。

可见HBV基因型与病毒复制变异存在相关性。A、F型HBV毒株nt1858位为碱基C,能与nt1896位碱基G形成稳定的茎袢结构,能阻止nt1896位G→A的突变,而B、C、D、E型的HBVDNA的nt1858位为T,易发生nt1896位终止密码,从而导致e抗原不表达。

5、乙肝病毒基因型和变异与临床的关系

在感染HBV途径方面中西方有所不同。西方以性传播和经静脉注射毒品为主;东方以母婴传播为主。Michielsenetal[7]认为,母婴传播的危险性取决于HBV复制水平。HBsAg和HBeAg均阳性的母亲有80-90%的母婴传播危险性,约有85%的婴儿日后成为慢性HBV携带者;HBs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母亲仅有2-15%的母婴传播危险性,且后代很少成为慢HBV携带者。

在研究HBV基因型与肝病关系方面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2003年,日本长崎国立医学中心的Lind[8]通过分析19例急性乙肝患者的基因型,发现其中18例为C基因型,仅1例为B基因型,认为日本长崎地区急性乙肝患者的HBV基因型主要为C基因型。2002年,王永忠[9]等人用巢式PCR加测序法检测了常州地区146例不同乙肝患者的HBV基因型,结果只发现B基因型(34.9%)和C基因型(65.1%),B、C两型的ALT、HBV-DNA和HBeAg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C基因型比例(24/28)明显高于慢性乙肝患者(61/104)(P<0.01),接受拉米呋啶治疗48周后。C基因型的反跳率(14/45)显著低于B基因型(18/23)(P<0.001),认为C基因型与肝硬化和肝癌关系密切,拉米呋啶对C基因型患者的疗效强于B基因型。

参考文献

[1]OkamotoH,TsudaF,TanakaTetal.TypinghepatitisBvirusbyhomologyinnucleotidesequencecomparisonofsurfacesubtype.GenVirol,1988,69.

[2]SwensonPD,VanGeytC,AlexanderER,etal.HepatitisBVirusGenotypesandHBsAgSubtypesinRefugeesandInjectionDrugUsersintheUnitedStatesDeterminedbyLiPAandMonoclonalEIA.JMedVirol2001;64(3).

[3]NaitoH,HayahiS,AbeK.RapidandspecificgenotypingsystemforhepatitisBviruscorrespondingtosixmajorgenotypesbyPCRusingtype-specificprimersJ.JClinMicrobiol,2001,39(1).

[4]王虹,王省良,万成松,等.采用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进行HBVDNA基因型的研究.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2001,21(2).

[5]KaoJH,ChenPJ,andLaiMY,etal.HepatitisBgenotypescorrelatewithclinicaloutcomesinpatientswithchronichepatitisB.Gastroenterology,2000,118.

[6]KobayashiM,AraseY,IkedaK,etal.ViralgenotypesandresponsetointerferoninpatientswithacuteprolongedhepatitisBvirusinfectionofadulthoodinJapanJMedVirol2002;68(4).

[7]DeGrooteK,VanDammeP,DeprettereA,MichielsenP.PreventionofverticaltransmissionofhepatitisBvirusinfection.IsthereastandardpolicyinFlanders(Belgium)ActaGastroenterolBelg1997;60.

[8]LinZM,YatsuhashiH,DaikokuM,etal.HepatitisBvirusofgenotypeCpersistenceafterrecoveryfromacutehepatitisBvirusinfectioninJapan.HepatolRes2003;25(3).

[9]王永忠,周国平,李夏亭,等.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临床应用研究.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