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病人心理护理

/ 1

门诊病人心理护理

吴芬

吴芬

(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211800)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1-0200-01

做好心理护理是提高门诊护理质量的关键,剖析人的心理、社会、生态因素及生活方式等内在关联,无一不影响着人的健康与疾病,当患者处于陌生、恐惧、抑郁、痛苦、焦虑之时,护士的每个表情、语调、用词都会引起不同的反响。因此门诊护士的言语、行为、心理状况及服务态度质量对促进病人的心身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护理技术的发展,护理对象的心理研究已逐渐成为心理学、行为科学及社会学重要组成部分。要达到满意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就要求将护理过程中的心理平衡,已敏锐的感知及观察力培养优良的的心理素质,使护士与患者在短暂的交流中达到互相配合的心理效果。

1门诊病人的心理

门诊护士在实施医疗护理的工作中,首先要了解病人的心理特征,不同的疾病,病人就诊时的心理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种。

1.1急危病重病人大都由于突如其来的伤病造成行为退行,情感幼稚,疾病辗转,甚至哭喊不休,心理特征多为害怕诊断不准而误医,处置不当而酿成不良后果。

1.2慢性病人多苦于疗程长,见效慢,常表现为猜疑心理,既“久病成医”,有一知半解,因此,一般医疗解释不易见奏效。

1.3一般及复诊患者大部分关心疗效、预后,表现为“安全心理”,渴求医新药,希望就诊时间快。

1.4小儿患者就诊时的心里多为恐慌、害怕,会使患儿见针既哭;陌生的人与环境会使患儿畏惧。

1.5体检中的老干部、学生入学、招工转干、儿童入托等普遍希望“三短一长”,既挂号、候诊、取药时间短,检查时间长。

2门诊病人的心理护理措施

门诊护士,需要积极主动的观察病情,寻查病因,实施治疗,了解思想,接受建议,征询需求。然而门诊病人来自不同的社会环境,从事不同的职业,有着各自的习惯和爱好,心理需求则不尽相同,对病人的外部心里观察门诊护理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探讨门诊病人的心里,做好有针对性的护理应制定下列措施:

2.1挂号室及收费处是门诊的窗口,我们要以热情相接、礼貌相待,在其挂号、候诊、就疗、治疗、收费、取药等过程中,用我们的言行去赢得信任和融洽的感情,做到认真解答病人就诊的质疑,对老人、儿童、残疾、文盲、农村患者给予特殊的照顾和必要的指导,可设咨询处,解决他们就诊时的心理障碍和实际困难。

2.2治疗室是一般实施治疗的地方,我们应“细”字当头,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并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病种介绍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利用墙报、板报、平面媒体等宣传手段介绍有关卫生预防常识,是患者能在心理上感到主动的配合及自我保健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方面;对于幼儿应多疏导、语气柔和,设法消除其对医生、护士治疗与护理的恐惧感,求得良好的配合。

2.3分诊、候诊在心理护理上也是矛盾的一对,分诊护士希望秩序良好,而候诊患者则希望早诊治,二者统一,护士应做到三勤:嘴勤——解释耐心;腿勤——及时巡视;眼勤——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解决。掌握各类候诊病人动态,妥善安置门诊工作。

2.4对抢救患者要“快”字当头,争分夺秒。特别对于由于心理偏激所导致的患者,如:服毒、衰竭等应酌情做好有针对的疏导工作,达成思想与情感的融洽,未成功的救治奠定基础。

人、医疗技术、药品、物质、仪器设备和时间构成门诊工作五大要素,而人是居首位的。作为一名护士,不但要有充实的护理学知识、熟练的技术操作,丰富的临床实践以及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还必须有心理学、人文学科等广博的学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探索病人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耐心的帮助病人消除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方面所产生的消极的不良影响,让病人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良好的护理,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