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法传统园林间的差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7-17
/ 1

浅谈中法传统园林间的差异

高宇

一、中法园林“内涵”上的差异

中国园林与法国园林的差异是由于两个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制度、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哲学思想造成的。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园林艺术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哲学思想的支配。

在中国,千百年来意境是园林艺术设计的名师巨匠们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意境”即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要尽力表达某种内在的神韵,这种神韵又要建立在对自然景色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描绘的基础上,重视整体境界给人的情绪的感染效果。这也恰恰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最好体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正是中国哲学中人与自然的逻辑关系。中国古典园林大都强调“曲径通幽”、“形散神聚”,在模拟自然地基础上人为地制造曲折,然后再通过“气”巧妙地联结各部分,以达到“虽由人做,宛如天开”的效果。所以,“道法自然”既是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中国人探索和欣赏自然美并将其用于园林设计的方式。

西方的审美思想和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希腊人自古以来便在研究比例,其中尤以黄金比例最为有名,雅典帕特侬神庙屋顶的高度与屋梁的长度便具有黄金比例,米洛的维纳斯雕像的重要尺寸的比例中亦含有黄金比。欧洲文艺复兴则是理性伸展,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穷究事物的内在规律,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认为和谐是美。笛卡尔的唯理主义认为几何学和数学是无所不包的,一成不变的,适用于一切知识领域的理性方法。他还认为,应当指定一些牢靠的、系统的、能够严格地确定的艺术规律和标准,它们是理性的,不完全依赖于经验、感觉、习惯的。他的唯理主义思想是十七世纪流行在欧洲,特别是法国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想有力的哲学基础,艺术审美也被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关系中去,认为艺术需要像数学一样有清晰地规范和规则,以及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法国的几何形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的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不求曲折,因为要欣赏这种讲求良好比例、构图均衡的园林只有看清它的全貌才能发现它的美。

综观两者,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文化是种自内而外,由里及表的文化,在哲学方面重悟而不重论证,认为形式上的细密论证远不如内心的参透领悟。而西方文化则注重于逻辑性、数理性,在自然面前体现了一种积极的进取性和人本主义思想。

二、中法园林“作用及适宜人群”上的差异

中国园林内部空间蜿蜒曲折,小巧玲珑,不管是江南的私人园林还是北方大型的皇家园林,都只能容纳少数人游赏,更不适宜举行公开的活动,这大部分都与中国古代封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有关。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阶级以官僚贵族为主,地主阶级并不主要,手中并无实权的他们经常会受到排挤。因此,幽深曲折的庭院不但符合了失意后与世无争的心境,也成了退隐田园,哲学思辩的最佳场所,这也正暗合了中国园林顺从自然的品质。

而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在路易十四时期正值鼎盛,这时期的法国对内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对外加强了扩张,一跃成为霸权大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因此,在园林的作用性及容纳人数方面也体现出了空前的开放性与扩张性。法国古典园林的作用不同于中国园林的悠闲隐居,而是讲求排场与享乐,凡尔赛园林最多可同时容纳7000人,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游乐及公众聚会的功能,圣西门的《回忆录》曾对凡尔赛园林作过一句极为精确的评价:“为了玩,不是为了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很快由盛到衰,古典主义也被经验主义所取代,人们开始厌恶人工的、机械的形式,简单的数也不再被认为可以涵盖美的全部意义,自然被重新发现,自然风景园代替了古典主义;而中国园林却因其对自然的再现而得以很好地延续。当然,中国园林中所体现的封闭的美学体系也有其自身的两重性,一方面它的封闭保持了自身的完整性与纯净性;而另一方面它的封闭在一定程度上又无法适应当今时代的变化。所以,如何立足于时代多变的今天来继承和发展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具有积极意义和实用价值的问题。

责任编辑王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