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间隙肿瘤的CT诊断

/ 2

腹膜后间隙肿瘤的CT诊断

葛全序丛培霞周武强

葛全序丛培霞周武强

(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264200)

【关键词】腹膜后间隙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6-0168-02

腹膜后间隙肿瘤指原发于腹膜后诸间隙中各种组织的肿瘤,不包括腹膜后间隙内各器官的肿瘤。广义的看,其他部位肿瘤向腹膜后间隙转移(主要沿淋巴道及系膜、韧带、筋膜面等转移)和淋巴瘤病也属于腹膜后间隙肿瘤[1]。

腹膜后间隙肿瘤,由于病变位置较深,其临床症状、体征一般均表现较迟且不太显著。CT扫描能较早期的发现病变,明确病变范围及诊断,因而是腹膜后间隙肿瘤最主要的诊断手段。

1原发性腹膜后间隙肿瘤

原发性腹膜后间隙肿瘤是比较罕见的肿瘤,占所有肿瘤的0.2%。其中77%~90%为恶性。多起源于中胚层组织.以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以及恶性畸胚瘤等较常见。良性原发性腹膜后间隙肿瘤很少见,它们包括脂肪瘤、副神经节瘤、血管瘤、淋巴管瘤、良性畸胎瘤及神经源性肿瘤等。

原发性腹膜舌间隙肿瘤,无论良性或恶性,均可发生于肾旁前、肾周、肾旁后间隙及中线大血管周围区域。通过认识病变与腹膜后间隙内脏器、脂肪组织以及筋膜等的相关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病变是处于腹膜后间隙内某一间隙。例如,假若肿块将十二指肠降段向前推移并显示压迹,同时又使升结肠外移,肿块后方直接与右肾前筋膜相贴,其间无脂肪间隙显示,右肾前筋膜有一定程度增厚,我们就可以肯定该肿块是处于右肾旁前间隙内。即我们可以对肿瘤作出较准确的解剖定位诊断。

原发性腹膜后间隙恶性肿瘤,从肿块的密度看,大体有三种情况:脂肪肉瘤有一定特点,以下将单独描述:平滑肌肉瘤因中心坏死,常呈近似于水样的密度:其它腹膜后间隙肿瘤,例如纤维肉瘤等,大都呈实体性的近似于肌肉或软组织密度[2]。

原发性腹膜后间隙恶性肿瘤的边缘可以不太清晰,使邻近的脂肪组织和筋膜受侵,表现密度增加或脂肪结构消失,相邻筋膜增厚且不平整。肿块还常使邻近的腹膜后器官和大血管受推压、侵犯。例如,使肾、十二指肠、结肠、胰腺移位或产生压迹;使下腔静脉、腹主动脉被推压.甚至侵入下腔静脉形成癌栓及血流受阻。严重病例还可使腹腔内的器官.如肝、脾、肠道等,发生推移;也可侵入相邻的骨骼或肌肉。增强扫描常可使肿瘤与肌肉之间有较好的对比,可以明确肿瘤边界。

尽管CT扫描能够观察到不少征象,有助于作出定位诊断,但对于病理类型的诊断,区分肿瘤的组织特性,价值仍是有限的。必要时可在CT或超声引导下作针吸活体组织检查。

在原发性腹膜后间隙恶性肿瘤中,以脂肪肉瘤最常见,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予叙述如下。

脂肪肉瘤依照其中脂肪细胞间变和与纤维性、粘液性组织混合存在的程度而有不同的组织学亚型,即有成脂肪型、粘液样型及多形型,以粘液样型最常见。同样,它也影响CT扫描图象中肿块影象,是以脂肪投影为主,还是以非脂性成分的投影为主,从而可以分为实体型、混合型及假囊肿型。实体型脂肪肉瘤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很低,很少或无脂肪组织成分,故很少脂肪投影,病变以纤维组织成分为主,其CT值偏大,可大于20HU。呈较大的实体性肿块。混合型脂肪肉瘤有纤维组织为主的实体性成分和脂肪组织成分混合存在,因此在CT扫描中显示在肿块中可有灶性的脂肪密度投影,CT值可从-20HU~40HU。肿块总体密度是很不均匀的。假囊肿型脂肪肉瘤肿块内有比较分散的脂肪组织和纤维性、粘液性的组织共存。由于前述组织结构在CT扫描中的部分容积效应,使其产生相对比较均匀的类似于水密度的影象,因而称假囊肿型。

总的说来,脂肪肉瘤肿块密度不太均匀.即使分化程度很高的脂肪肉瘤,其CT值也要略高于正常脂肪组织,这是因为其中含有少量其它组织成分的缘故。这类肿瘤还或多或少并有与水密度相近的区域,甚至可显示钙化,这些表现对于与良性脂肪瘤、与其它原发和继发性的腹膜后间隙肿瘤相区别,有一定帮助。但有时也会遇到一定困难,因而需进一步作针吸活检。

2转移性腹膜后间隙肿瘤

转移性腹膜后间隙肿瘤主要沿腹膜后淋巴系统途径扩散。与原发灶位置及性质有关。不同的肿瘤有其一定的优势扩散途径及趋势。例如,精囊、子宫、卵巢肿瘤,比较容易转移到肾门、主动脉旁淋巴结组;胰腺和胃的癌肿易于转移到相邻近的淋巴结,其中也包括门腔间隙淋巴结[3];结肠癌则易于转移至肠系膜根部淋巴结。盆腔肿瘤(包括膀胱、前列腺等)也容易侵犯髂区、骶前淋巴结组。比较晚期的病例,都可能使下腔静脉、腹主动肠被转移瘤所包绕。因此,对腹膜后间隙的转移瘤,应注意从近到远,从原发到转移,全面观察,综合判断。转移性腹膜后间隙肿瘤还可能具有一定的原发肿瘤CT表现特征。

参考文献

[1]张少波,张诚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军医杂志;2004年03期

[2]李兴耀,罗正益,欧陕兴,曹惠霞;螺旋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年06期

[3]唐光健,王仪生,姜涛,韩景天;腹膜后原发肿瘤的CT诊断(附41例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