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视角下村庄规划技术策略与过程模式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乡村视角下村庄规划技术策略与过程模式探究

王旭辉

宁海县规划设计院宁波宁海3156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村庄的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在村庄的建设中,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本文主要是分析了当前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村庄规划;问题;技术策略;过程模式

一、当前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村庄布局乱,基础设施差

在村庄的建设中,存在一些特点:布局一般散小,建设凌乱,居住环境差,住房功能落后,缺乏给水、排水、道路、绿化、环境卫生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产业结构特征的影响,也有政策管理方面的因素。在交通等条件未达到一定程度时,农民的居住点不可能离工作地点太远。

其次,工作上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地方是国家实行长期不变的土地承包责任制,集中建设必然带来土地置换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各方面协调,也要求农民自愿。另外,农村建设长期没有受到重视,管理偏松,随意性大,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散乱建设的后果是用地不经济,基础设施条件差,环境水平低。集中建设可避免这些不利因素。但由于受到现状各种条件的制约,一步到位的集中建设不可能达到。

(二)村庄规划建设中缺乏整体规划意识

缺乏中长期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一般规划水平较低,相关规划人才也缺乏。目前很多地方的新农村村庄建设只注重房屋建设,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专业的规划人才在村庄规划中更是严重不足。

(三)规划重视不够,经费不足

村庄规划较城市规划重视不足,直接导致上级经费投入不足。基层镇村根本无力承担正规规划院高昂的规划费用,或者即使有些经费也不愿投入到非直接效益的规划之中。村庄经济实力远不能跟城镇相比,如果得不到专项经费支持,规划编制经费很难筹措,编制经费短缺使得村庄规划流于应付。

(四)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程度不够

六成的农民认为农民能出工建设新农村,但自家拿不出钱。10%左右的文化程度较高,或中青年人,或家庭条件较宽裕的村民表示愿意在自愿且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学技术的同时提高文化素质,并出工、出钱来建设新农村。由此观之,大部分农民只愿意为新农村建设出工而非真正的“参与”。长期以来的农村建设活动都主要由政府主导,农民已经养成了“等、靠、要”的习惯,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在与意识。

二、乡村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技术策略

村庄规划应当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实现村庄未来可持续发展。在村庄规划时,要进行驻村体验式的调查。驻村体验式调查要增强研究体的理性和感性认知,获得真实可靠调查资料。重点分析地域空间的控制发展、村庄的建设布局,形成村庄空间规划范式。制定行动计划策略,来加强规划实施的有效性。利用引导性和操作性的行动方案,保障规划的有效落实。

1.驻村体验式调查策略

村庄调查是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村庄,明确村庄发展的规律。在开展村庄规划前期调查时,可能会忽略事物各方面联系,把村庄现象归入自我想象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调查者进入调查现场要先让自己无知,并进入事实逻辑中。调查者应当具有乡村生活经验,了解调查研究对象的社会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明白所调查村庄真实逻辑。

驻村调查能够获得第一手资料,了解到村庄土地、经济、人口等方面情况。设计者驻村能够和村民平等沟通和对话,减少了交流壁垒。乡村视角下的村庄规划和城市规划不同,要以新调查法满足新视角规划需求,驻村体验式是最佳、最有效的途径。规划设计师了解实态运作时理解村庄逻辑和内在规则,才能得知乡村真实逻辑,不会受到本位意识的腐蚀和冲击。

2.村域空间控制的评价策略

村落能否成为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有效组成部分,取决于村域空间的合理控制。村域空间能够保证自然环境和乡村聚落形成共生和谐的互动,表现出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建设村域生态空间,要遵循生态适宜性。将村域空间规划陈若干个评判计量单元,再以生态因子的评价标准得到生态敏感分值。以分值取值区间决定村域空间的控制。

乡村生态系统组织架构包括社会基质、自然基质和人文基质。生态因子组合有地质灾害、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水源地保护等。选取评价标准应当根据因子影响程度、专家意见和相关标准认定。权值和因子权值确定采取因子权重加权、多环节打分综合认定。

划分地域空间为网格评价单元,评价单元依照生态因子分项加权叠加,获得生态综合评价值。以评价值区间得到评价单元等级,并合并相邻评价单元。以不同区域敏感程度来引导村域空间发展。这样能够让村落发展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生态化。最强的生态敏感区是绝对保护区域,不能在该区域开展损害生态的人为活动。较强的生态敏感区要求控制发展,不能开展大规模建设活动。低敏感区适度控制、中低敏感区建设村庄、最低生态敏感区优先发展,为村庄功能发展的主要空间。

3.村庄建设布局的策略

乡村布局情况受到自然地貌的影响,形成的村落聚居形式也是长期发展的结果。设计规划师应当在村庄建设布局中关注地域特征,利用自然条件,体现出乡村文化内涵。村庄建设的准则是适宜和安全。工程应当避开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的地段,并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农耕地带。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应当设置在入口地带,公共服务设施结合水环境成为多类公共服务点。主要道路依托村庄纵向展开,公共交流空间、绿色空间、公共服务设置均在村内的几何中心位置集中布置。依村庄布局不同,村庄建设布局也有着不一样的地域特征。

三、乡村视角下的村庄规划过程模式

多数村庄规划简单套用城市规划的过程模式,比如渐进式、线性、倡导式等。这种借鉴方式产生的缺陷不单单限制在操作技术方面,而且涉及到了指导理念问题。村庄规划应当满足当地村民的愿望和需求。以当前乡村治理的优劣势和类型观察,村庄建设应当重构微观组织体系,重视内生村庄组织的发展。乡村规划应当重视乡村本身的选择,理解乡村文化传统。规划要以协商者角度参与,而不是主导者。

我国的相关政策文本从社会舆论和气候方面确认农民在村庄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乡村实际生活中,农村生产生活缺乏有效平台和组织载体。田野实践虽然出现了许多治理事例,但事物初期存在模糊性,印证出了地方逻辑的必然性、自治性和适宜性。村委会下可设置社区理事会、项目管理小组。社会理事会在村委会和村支书领导下,实施议事恳谈,听取农户建议和意见,实现自我教育、管理、服务、发展。在理解乡村传统文化、社区权力结构、环境资源方面,以对话、协商谈判的方式解决影响机制形成问题。村庄规划需接受政府与村民的监督。连续推动规划过程需要务实惠民项目,规划过程思想核心重在强调村庄规划主体。人的发展是项目发展最具效益和持续的发展。以当地人分析调查,做出计划和行动目的。村庄规划涉及开发机构、政府部门、民间组织等多个团体,乡村成员要进行社会学习,提高村庄规划建设积极性。

乡村视角下的村庄规划过程模式以两个层面展开。第一是日常决策层面,例如维护和管理公共空间,发展乡村项目。第二是村庄公共空间发展层面,包括乡村设施建设、乡村生态保护等。从村庄实际情况着手,肯定了农民是建设、受益、决策的主体。

四、结语

我国农村社会形态比较复杂,有着多样、深厚的村落文明。我国村庄面积大、数量多,对村庄规划和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以乡村内部观察乡村事物,以乡村共时性、历时性角度分析村庄规划建设,重视城乡统筹的村民主体、村庄本位凸现。在乡村视角指引中,设计了村庄规划技术策略、过程模式,以机制和空间两种途径探明了村庄规划技术框架、过程模式新方向。

参考文献:

[1]葛丹东,华晨.适应农村发展诉求的村庄规划新体系与模式建构[J].城市规划学刊,2009(06).

[2]郑皓,于淼.城乡统筹视角下的村庄综合规划对策探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