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经济现代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浅议中国经济现代化

穆兰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众所周知,经济现代化制约着现代化的其他方面,是整个现代化的基础。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历程,从这个历程之中我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力促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

我国的经济现代化经历了封建主义阶段,资本主义阶段和社会主义阶段等三个主要的阶段。在封建主义阶段,中国由于闭关锁国没有能够在封建主义社会的晚期依靠自身的力量形成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而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才被迫走上了经济现代化的道路。在这个历程之中,先是经历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现代化,后是经历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值得一提的是,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王韬,薛福成,马建忠等等,他们作为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了“恃商为国本”“有工以翼商”等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经济现代化的主张。这些主张从一定的程度上都推动了经济现代化的发展。相比于洋务运动带有浓重的封建残余色彩,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生产方式更多的是引进的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变革提供了指导思想。虽然在1895年私人资本近代企业资本金和工人数分别占全国近代企业的15.37%和23.17%,但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就得到了重大的发展,总额达到了12000万元左右。可以说,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封建主义阶段,主要是由封建国家主导经济现代化的进程,对民间资本的发展则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虽然开启了近代工业化的时代,但是对于经济市场化的发展还是非常的有限的。此外,只是单纯的追求工业化的发展,忽视了农业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部协调,具有浓重的急功近利的色彩。

在经济现代化的资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在宣告洋务运动破产的同时还使人们认识到了不进行全面的社会化只是进行单纯的经济化是要注定失败的。随后的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说,从辛亥革命的胜利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段时间之内,我国的经济以资本主义的方式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民族资本在与外国资本竞争之中逐渐的获得了发展空间,并占据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经历了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和市场化逐步增强两个阶段。工业化和市场化是两个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发展一个阶段。经济的全面发展也带动了工业,农业,金融业,通讯业,商业等的全面发展。但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经济全面发展的局面就没有再继续下去。中国的经济就转入了战时经济体制,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新中国的成立。虽然是辛亥革命的胜利,但是并没有提供一个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治体制,导致经济无法走上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道路。

在社会主义计划体制下的经济现代化,这一阶段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新中国的建立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方面,国有经济基础初步确立,国有经济的确立,使得新生的人民政权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有能力去调控国家资源执行自主的经济政策。随后我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对于计划经济体制,虽然是能够高效的调动社会的各种资源,但是背离了原来的市场化的轨道,阻碍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国逐步的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第一次确立了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思想和指导方针。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经济市场化进程从制度上得到了保障,有利的推动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中国经济经历的这三个阶段,在市场化和工业化两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这三个历程之中我们不难发现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一是稳定的社会环境,动荡的社会本身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二是缺乏推进经济现代化的力量。不管是封建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不可能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还要保证经济现代化,而新中国从根本上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障碍,加速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并且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推进中国经济现代化已经成为了需要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经济现代化进程已经成为了由工业化和市场化相互分离的畸形发展转变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化和现代工业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这必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挥基础和核心的作用。所以要保证今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就必须创造良好的内外条件,加强经济现代化主导建设,建设一支决策正确,方法科学,执行有力的经济现代化生力军,构建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协调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陈秀尾.论晚清财政对洋务运动的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01.

[2]王玉茹.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78.02.

[3]柳随年,吴敢群.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2.10.

[5]韩民青.中国新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山东社会科学,2004,02.

[6]彭刚,黄卫平,郭郁彬.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穆兰(1995-01),女,江苏省淮安市人,山西财经大学金融工程专业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