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中学世界史课程中的“全球史观”——以新世纪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分析何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3

浅谈我国中学世界史课程中的“全球史观”——以新世纪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分析何琳

何琳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省昆明市654000

摘要:近年来,全球史观在史学界逐渐兴起,并渐渐影响到国内的史学研究。它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一全新的世界史观在指导着历史研究向新的方向发展的同时,也给中学历史课程带来变化。历史课程标准作为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决定着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本文以新世纪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对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全球史观”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程;全球史观;新历史课程标准;教育意义

一、“全球史观”及影响

20世纪下半期,伴随着对“西欧中心论”或“欧洲中心论”的批判,学术界出现了以强调“全球眼光”审视人类历史的“全球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即从全球文明的角度出发,以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单位,来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全球史观”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其研究的视野不仅包括欧洲史,而且覆盖二次大战后崛起的亚非拉等广大地区。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话来说,“全球史观”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全球史观”的出现反映了学者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认识历史及其变化的一种新的思维活动,标志着史学观念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全球史观于80年代传入中国,它打破了阶级斗争史观、社会经济形态史观的束缚,克服了“欧洲中心论”等的局限,也改变了过去用国别史、地区史拼合世界历史的历史编纂方法,对我国的历史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全球史观对历史课程的编制、历史教材的编写、历史教学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历史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是历史教材编写的指导文件,而历史课程的制订是历史教材的编写是相关的,因此,通过历史课标的内容分析,能够看出中学历史课程中所体现的世界史观的变化。

二、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全球史观”

1、中学历史课程中世界史观的演变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以及1904年正式颁布实施《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学校教育制度化建设的开端,这也是学校历史教育制度化建设的开端,《历史教育展望》中就指出“20世纪的历史教育是和现代的学校制度的建立同时推出的”。当时的学堂章程要求各级学堂普遍设置历史课程,其中包括世界历史的课程内容,这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校世界史教育的开端。

百年来,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所反映的世界史观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演变的阶段:1、壬寅—癸卯学制和壬子癸丑学制下关于世界史课程的规定所反映的“华夏中心论”为主的世界史观。即以华夏为中心来看待世界历史、展开世界历史。2、以1929年中学历史暂行课程标准为代表的历史课程标准所反映的“西欧中心论”为主的世界史观。表现为重视欧美国家的历史而忽视其他国家地区的历史,从欧美角度出发叙述历史,以欧美国家历史的发展为标准衡量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3、以1956年历史教学大纲为代表的历史教学大纲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说”主导的世界史观。用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分析世界历史的发展,认为“人类社会经过五个历史发展阶段:原始公有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并把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发展的历史都按五种社会经济形态一一填充进去。4、以新世纪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为代表世纪之交的历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所反映的“全球史观”。即“视世界为一个整体,并从宏观的、联系的角度考察人类社会历史演变走向”

2、新课标中的“全球史观”

为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我国于世纪之交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于2001年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一)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二)课程标准(实验稿)》,又于2003年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这些课程标准与教育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密切联系,反映了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都具有选择性,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标准就有三个不同的版本。以下主要分析的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下面简称为“初中课标”)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下面简称为“高中课标”),并把它们合称为“新世纪历史课程标准”。

通过和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初中课标还是高中课标,都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其课程内容采用板块(模块)及主题式的呈现方式,如初中课标把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而高中课标更加打破传统的简明通史体例,把课程内容按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分成三大模块25个学习专题,分别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思想与文化等不同领域反映历史进程和历史概貌。从课程内容的比例上看,世界历史的学习有所重视和加强。在课程目标方面,初中课标和高中课标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比以往历史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更具体、更全面、更科学。其中,关于世界历史学习以及世界意识培养的课程目标也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如初中课标规定“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而高中课标也提出类似的要求,只是增加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这一项,以及提出“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新世纪历史课程标准不仅反映先进的时代精神和教育理念,也反映着先进的世界史观,即全球史观。历史课程标准中反映的全球史观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全球观”。世界历史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历史,尤其是高中课标贯彻“中外关联”的原则,把中外关联的内容集中在一个模块,特别注重讨论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

第二,“整体观”。如初中课标注重阐述人类的交往联系以及世界历史从分散逐渐形成统一整体的过程,初中课标讲到“从人类文明出现到15世纪,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的接触和交流逐渐加强,美洲和大洋洲则与亚洲、非洲和欧洲处于基本隔绝的状态”,世界近代史时期“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对隔绝状态,被广阔的资本主义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世界一体化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来,世界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历史进程渐趋国际化,世界各国发展模式则呈现民族化和多样化,这种全球化和多样化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高中课标也强调世界的整体发展,如专门设专题探讨“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从整体角度、全局角度考察和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是新世纪课程标准的一大特色,也是全球史观的重要表现。

第三,“平等观”。无论是初中课标还是高中课标,都特别注意平衡各国各地区历史的分量,在整个课程内容体系中,并没有出现像以往那样某个地区的历史所占比例过重的情况;而且,平等地看待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地位及其对世界历史的贡献,强调“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第四,“全面观”,即全面关注世界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初中课标在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三个板块中,除了讲到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内容,还在每一板块中专门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专题。高中课标更加体现了对经济、文化等的重视,它把经济与社会生活、思想与文化的历史设为与政治史具有同等地位的学习模块,另外还增加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选修模块,更加丰富了历史课程的内容。

中学历史课程中的世界史观从最初的“华夏中心论”,“西欧中心论”,“社会经济形态说”到新课标中所体现的“全球史观”,反映了中国人世界史观逐渐进步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眼光逐渐开阔的过程,即从关注自身到把眼光放远,最后关注的是整个世界的情况,从局部到整体,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发展。

三、培养中学生全球史观的意义

历史课程、历史教材的内容观点体系反映时代的发展和史学研究的进步,而史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也主要通过历史课程、历史教材等媒介向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进行传播。

长久以来,培养学生的世界史观一直是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世界史观对于指导人们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认识和理解现实问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革命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并不断深入,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空前增大,整个世界越来越像“地球村”;同时,全球性问题诸如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危机等等,造成全球一体性的威胁和灾难,直接影响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需要对整个世界进行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要求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视野广阔的世界观。现在各国的教育改革趋势是重视国际理解教育,重视培养世界意识、国际意识,因此,我们也要在历史课程中重视对学生们进行全球史观的培养。

新课标通过吸取“全球史观”这一新的史学思想,并将其贯彻到历史课程中去,可以帮助中学生树立全球视野,增进他们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的了解,自觉地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不同地区历史和文化的交流、影响和碰撞及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有益于学生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大势,去体会历史进程中的艰难曲折和光明进步的前途;有利于学生把中国历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来掌握,并能充分认识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对世界历史的伟大贡献。

世纪之交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体现出全球史观的世界史观,是与当时的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也是历史研究进步的结果。高中课标的研制者对史学研究发展的新变化予以积极的关注,用全球史观指导中学历史课程的改革,加强了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的内容,纠正了传统的课程内容过于突出政治史的弊端,使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这对中学历史课程的编制、历史教材的编写、历史教学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2]余伟民著:《学科教育展望丛书•历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5]陈隆涛编著:《中学世界史的教与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

[6]聂幼犁著:《中学历史教育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7]白月桥著:《课程变革概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