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临床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临床探讨

韩松林

(盐津县中医医院云南盐津657500)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为今后的脑梗塞患者总结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自愿选择分为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给予抗血小板凝集、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中医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辩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中医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2%显著高于西医组75.6%,且中医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效果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疾病康复,是一种值得临床借鉴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中医;辨证论治;常规治疗;脑梗塞

【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3-0145-02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梗塞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成为了临床上常见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该病容易导致肢体瘫痪、严重者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对患者的存活质量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祖国医学认为脑梗塞属于“中风”中内风的范畴,多因气血逆乱、血溢于脑、脑脉痹阻造成,不同临床症状的患者证候不同,其治疗手段也不同。我院为探究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了我院84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治疗,现将其作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自愿选择分为西医组与中医组,每组42例。西医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39~72岁,平均(52.5±7.9)岁;病程2~4年,平均(2.2±0.9)年;其中基底节梗死22例,脑叶梗死14例,腔隙性梗死5例,小脑梗死1例。中医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35~70岁,平均(51.7±8.5)岁;病程1~5年,平均(2.0±1.1)年;其中基底节梗死21例,脑叶梗死15例,腔隙性梗死4例,小脑梗死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病程、梗死部位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西医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抗血小板凝集、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治疗。若患者合并脑水肿则给予甘油果糖注射液将颅内压,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凝集,给予丁苯酞对脑血循环进行改善。1周后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适当的康复训练。

中医组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辨证论治,中医辨证根据1993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有关中风的辨证方法进行证候分类:(1)痰热腑实型,主要以通腑化痰为主,采用星蒌承气汤验方加减,处方:生大黄、芒硝、瓜蒌、胆南星。(2)气虚血瘀型,治疗主要以养血益气、通络化瘀为主,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石菖蒲、赤芍、桃仁、红花、黄芪、川芎、当归、党参、甘松、地龙与甘草。(3)阴虚风动型,只要主要以通络活血、育阴熄风为主,采用大定风珠加减,处方:鸡子黄、阿胶、地黄、麦冬、白芍、龟板、鳖甲、五味子、炙甘草。

1.3观察指标

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痊愈:患肢功能恢复,但力量较差,可独立行走、生活自理;显效:患肢功能尚不健全,生活基本自理,肌力提高2级以上;有效:患肢功能有所改善,生活需他人照顾,肌力提高1级以上;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100.0%。采用功能缺损评分(NIHstrokescale,NIHSS)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总分0~42分,分数越高,神经缺损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医组(P<0.01),详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两组功能症状改善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经NIHSS评分:西医组(15.3±5.1)分,中医组(14.9±5.5)分,两组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两组经治疗后,西医组(2.7±1.2)分,中医组(1.0±0.5)分,西医组NIHSS评分显著高于中医组(t=8.47,P=0.00),提示中医组患者神经缺损轻于西医组。

3.讨论

脑梗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起病急、病情发展快、致残与致死率高,是一种对人类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的疾病,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占比高达80%。对于脑梗塞的治疗除了要控制相应的症状外,还要考虑患者治疗后的复发情况与功能恢复情况。祖国医学将脑梗塞纳入“中风”的范畴,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又将其分痰热腑实型、气虚血瘀型和阴虚风动型。痰热腑实者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多伴有舌红苔黄腻、口臭、纳差、大便不畅等症状,治疗主要考虑清热化痰和泄热通腑。气虚血瘀者脉沉细,细缓或细弦,多伴有苔薄白或白腻,出汗频发、乏力气短、面色苍白等症状,治疗主要考虑益气活血。阴虚风动者脉细弦或细弦数,多伴有舌红,少苔或无苔,眩晕耳鸣,脾气暴躁等,治疗主要考虑滋阴熄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夹杂着痰、虚、瘀、风、火等,不仅相互错杂,同时还互为因果,所以治疗更要审清脉象,辨证论治。本次研究发现,采用辩证治疗脑梗塞相比单纯的西医治疗,患者的不仅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其功能缺损现象也有效得到控制甚至好转,进一步证实了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不仅可靠,同时安全,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梁茂新,高天舒.《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脏腑诸证考察与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5):330-33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