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型与木糖醇型口香糖对牙菌斑抑制效果的比较分析

/ 2

葡萄糖型与木糖醇型口香糖对牙菌斑抑制效果的比较分析

方青霞郑海鑫曹淼黄艳杨滢华肖茜(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方青霞,1997年生,福建福州人,长沙医学院2015级本科口腔医学在校生。

通讯作者:肖茜,任职于长沙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从事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

基金项目:长沙医学院2018年校级立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长医教[2018]77号-068

(长沙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19)

【摘要】目的:探讨葡萄糖型与木糖醇型口香糖对牙菌斑的抑制效果及差异分析。方法:将100名正常成人志愿者随机分为葡萄糖组与木糖醇组,每组50人,在统一变量的前提下于饭后同一咀嚼口香糖7min后吐出,在此洗脱期内进行牙菌斑指数与口腔唾液流率的测定。结果:木糖醇组牙菌斑指数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葡萄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口香糖均能使口腔唾液流率上升,木糖醇组的上升幅度显著高于葡萄糖组。结论:两种口香糖均具有预防功效,且木糖醇型口香糖对牙菌斑的抑制效果强于葡萄型口香糖,有利于口腔健康的维护,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牙菌斑;口香糖;葡萄糖型;木糖醇型;口腔唾液流率

牙菌斑是口腔常见感染性疾病如龋齿和慢性牙周病的始动因子,也是慢性牙龈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其主要致病机理是牙菌斑中的细菌代谢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产生的酸性代谢产物导致釉质溶解及各种牙体牙周组织疾病的发生。[1]口香糖作为糖替代品与营养甜味剂,通过咀嚼与唾液分泌能有效控制菌斑聚集水平,从而达到机械清除菌斑的效果,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口腔健康预防产业中。木糖醇具有与葡萄糖相当的甜度,两种不同类型的口香糖从不同程度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且两者均有对菌斑抑制效果的影响。[2]由于目前关于此两种类型口香糖抑制菌斑作用的相关研究较少,故本研究通过改良Quigley-Hein菌斑指数记录法与唾液流量分泌率测定葡萄糖型口香糖与木糖醇型口香糖对牙菌斑的抑制效果,比较两种不同口香糖对抑制菌斑聚集的效果是否一致,进一步分析数据结果的差异性以探讨两种口香糖的不同作用价值,为指导口腔预防新产品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与理论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招募长沙市在校大学生志愿者100名,男生50名,女生50名,将其随机分为葡萄糖组与木糖醇组,每组50人(男女各占1/2),年龄20-24岁。纳入标准:未处于正畸治疗过程中;试验前两周未服用抗生素类药物;无重度牙周病、口腔黏膜疾病和全身性疾病;④知情同意。两组性别、年龄、纳入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将志愿者随机分成葡萄糖组和木糖醇组,规定相同饮食后,半小时内进行测定,统一咀嚼口香糖(绿箭/益达,薄荷味)7min后吐出,在此洗脱期内进行牙菌斑指数及口腔唾液流率的测定。牙菌斑指数的测定:对受试者进行未咀嚼口香糖前的牙面菌斑指数检测,检测牙位略。同时配合使用一次性口腔器械盘与棉签,将菌斑显示剂涂抹于需检测牙面,1min后漱口并根据改良Quigley-Hein菌斑指数记录法进行记录;后嘱受试者用特定牙位咀嚼口香糖并使其接触各个面,用同样的检测方法测定受试者咀嚼口香糖后的牙菌斑指数,计算其均值并对比不同类型口香糖的抑制菌斑效果。唾液采集及口腔唾液流率的测定:受试者均采用坐位咀嚼口香糖,通过吐取法将聚集于口底的唾液通过吐入30ml的量筒中,采集唾液的总持续时间为7min。将收集好的唾液称重并计算记录,唾液流率(ml/min)=该时段内的唾液分泌重量(ml)/收集时间(min)。并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受试者的菌斑抑制效果,并对两组实验前后的菌斑指数差异变化进行分析。其中观察指标为两组各牙面的菌斑总指数、颊面的菌斑指数、舌面的菌斑指数、口腔唾液流率。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及x2检验,以P<0.05为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葡萄糖型与木糖醇型口香糖实验前后的菌斑指数变化

本实验共有100名受试者,在未咀嚼口香糖之前,牙菌斑指数和唾液流率处于同一基线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50名受试者在实验前和咀嚼葡萄糖型口香糖后,各牙面菌斑总指数的均数从1.027降至0.826,且颊、舌面菌斑总指数的均数均有下降,差异性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50名受试者在实验前和咀嚼木糖醇型口香糖后,各牙面菌斑总指数的均数从1.104降至0.531,颊舌面菌斑指数也均有下降的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木糖醇型实验的各牙面菌斑指数下降值为0.573,其下降幅度明显高于葡萄糖型组该指标的下降值0.201,颊舌面的下降值显示以木糖醇组稍高于葡萄糖组,两组对比在实验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葡萄糖型与木糖醇型口香糖在口腔内的平均唾液流率

在统一变量的条件下,测得葡萄糖组口腔唾液流率平均范围为2.3-2.8ml/min,木糖醇组口腔唾液流率平均范围为2.6-4.0ml/min,两种口香糖均能使口腔唾液流率上升,且在第一批至第四批受试者中木糖醇组唾液流率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葡萄糖组唾液流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2。

3讨论

牙菌斑是龋病和牙周病的共同致病因素,而控制菌斑作为预防口腔主要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手段,现已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各人群自我口腔保健认知的深入,在餐后咀嚼无糖口香糖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习惯,葡萄糖型与木糖醇型两种口香糖因甜味接受度高而被广泛应用于糖替代品产业中,在简单方便的基础上同时具有着刺激唾液分泌、清除菌斑的预防效果。

在本实验中,通过100名受试者分别分成葡萄糖组与木糖醇组中进行对比测定,得到两组的菌斑指数均有下降,且木糖醇组的菌斑指数下降率高于葡萄糖组。两种口香糖的形状、大小、口味基本一致,但葡萄糖的甜度为70,木糖醇的甜度为100,可能由于木糖醇的甜味剂刺激性较强,导致的唾液流率增加更为显著。[3]故在葡萄糖组中,牙面的菌斑在牙颈部残留明显,而对于木糖醇组来说,牙面获得的机械冲刷力更强,作为“机械泵”的效果更有效,粘附于牙面的食物残渣与菌斑也被清除地更加彻底,同时菌斑的抑制作用达到较高程度的发挥。2014年,Villa等报道正常人平均静息唾液流速为0.3~0.4mL/min,刺激性唾液流速为1.5~2.0mL/min[4]。本实验显示,两种口香糖均能使唾液流率增加,葡萄糖型口香糖唾液流率平均为2.55ml/min,木糖醇型口香糖唾液流率平均为3.45ml/min,刺激作用明显高于前组。抑制菌斑的效果主要归因于咀嚼时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与口香糖的摩擦粘附力,减少了菌斑细菌产酸,从而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口腔微生物群的平衡,降低了菌斑的聚集水平[5-6]。

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对比了两种不同类型口香糖抑制菌斑的效果,结果表明两种口香糖均能使牙菌斑指数下降,且均具有口腔健康预防的功效,但木糖醇型口香糖对牙菌斑的抑制效果强于葡萄糖型口香糖,有利于改善口腔微环境,进一步促进口腔健康的维护,对大多数人群的口腔自我保健具有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敬,黄文明.变异链球菌耐酸毒力因子质子移位膜ATP酶在龋病进展中的动态变化[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6,34(2):200-204.

[2]张阳,张颖,程睿波,等.麦芽糖醇对变形链球菌生长和产酸影响体外实验研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4,7(10):596-599.

[3]邱荣敏,赵玮,林艳,等.葡萄糖浓度对婴幼儿牙菌斑中白色念珠菌产酸和粘附性的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4,30(1):95-98.

[4]李秀娟,韩雪松,钟滨,等.糖醇与龋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口腔医学,2013,33(10):713-714.

[5]吴爱忠,李苏荣,覃玉英.口香糖对妊娠期牙龈炎和牙菌斑作用分析[J].安徽医药,2013,17(4):622-623.

[6]李秀娟,钟滨,徐华兴,等.麦芽糖醇口香糖对青少年牙菌斑的抑制效果[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0,28(5):50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