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6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P16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

何燕虹

(灵山县妇幼保健院病理科;5354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15-0466-01

2017年我院宫颈活检及子宫切除手术病例348例,其中老年宫颈萎缩性改变19例,宫颈鳞状上皮化生47例,鳞状上皮良性增生39例,CINI级42例,CINII级69例,CINIII级82例,早期浸润鳞状细胞癌21例,宫颈鳞状细胞癌23例,宫颈腺上皮内肿瘤(CGIN)及宫颈腺癌6例,将老年宫颈萎缩性改变,鳞状上皮化生及鳞状上皮良性增生归为宫颈良性反应性改变,即无宫颈鳞状上皮的不典型增生性改变。将以上病例做P16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见下表:

342例宫颈组织P16的表达

随着宫颈癌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的深入,已经证实许多宫颈癌患者都经历了人体乳头瘤病毒感染(HPV),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CIN)至宫颈癌的过程。HPV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癌因素,感染后导致宿主基因被灭活和一些细胞周期蛋白调节蛋白基因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肿瘤发生,CINI级病变易发生消退,消退率接近60%,病变持续存在并进展为浸润性宫颈癌的比例低。而CINIII级病变不易发生逆转,病变持续存在并容易发展为浸润癌[1]。故病理诊断是患者基本进展的重要指标。但实际工作中,以下情况容易导致病理诊断出现偏差:⑴送检组织小,破碎,镜下观察上皮结构不完整,从而影响诊断。⑵CIN病变与老年性萎缩性改变、宫颈鳞状上皮化生及宫颈上皮良性增生,容易混淆。⑶CIN级别的判定,镜下诊断易受主观因素干扰,常难于在观察者间达到很高的一致性。⑷早期浸润鳞状细胞诊断困难。⑸CGIN的诊断与分级同样存在主观性。

P16是kamb等[2]报道的一种抑癌基因,直接参与细胞周期调控,一旦失活则会导致细胞恶性增生。P16以缺失、突变方式广泛参与肿瘤的易感性以及预测肿瘤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较大的实验数据表明,P16在宫颈上皮的良性改变中呈阴性,在CIN病变及宫颈癌的组织中阳性强度也随着病变的严重程度而增加,在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CINII、CINIII)表达强度高于低度鳞状上皮病变(CINI)。在宫颈鳞癌中几乎100%表达[3]。另外在伴有微浸润的病例中,对于HE切片中难以辨认的小团不典型增生浸润灶,散在间质浸润细胞以及鳞状上皮基底膜是否完整,均可通过观察P16的阳性表达做出明确诊断。P16不仅在不典型增生的鳞状上皮中呈阳性表达,不典型增生腺上皮也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说明P16对宫颈鳞状上皮及腺上皮不典型性的诊断具有同等价值。

宫颈癌的发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HE染色、联合检测P16免疫组化可以鉴别在组织学中易和CIN级别病变相混淆的老年性萎缩性改变,鳞状上皮化生及一些良性鳞状上皮增生性病变,为CIN级别判定提供客观性指标。有助于微灶浸润与腺上皮不典型增生的甄别,为临床治疗对策的制定提供确实有效的帮助。故值得推荐应用于宫颈病变的日常病理诊断中。

参考文献:

(1)刘明光、许廷贵?HPV与宫颈癌[J]

中华医学与健康,2007,4(4):65-67。

(2)张丽娜、周蓓蓓?P16宫颈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J]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09,36(4):272-274

(3)吴秉铨,刘彦仿?免疫组织化学病理诊断[M].2007: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