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2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

李文平

李文平(贵港市港北区贵城登龙桥小学广西贵港537100)

数学知识具有的高度的抽象性与严密的逻辑性,而这恰好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相矛盾。如何在数学课堂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只有巧妙地创设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有效的教学情境,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让孩子轻轻松松学数学!

1.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

新课标指出: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即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真有趣、学习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如此引入新课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在教学“购物”我让学生做售货员和顾客,通过对原有货物、卖出货物以及剩下的货物的体验,加强对退位减的理解。学生的兴趣高,参与面广。接着让学生针对情境互相编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探索中去。

再如: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出示一则招领启事:三年级一位同学拾到人民币a元,请丢失者到少先队总部办公室领取。学生通过分析可以理解,启事中的人民币数目不能写出来,所以要用一个符号表示,启事中的字母表示钱数,使学生初步认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也是来自生活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入新课。

2.联系生活实例,简化数学知识

例如,我们教学用简便方法运算时,有些同学对“156-97=156-100+3”中先减100再加3总是难以理解。在此我们就可通过还原“生活经历”,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我们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经历来得到解释:妈妈有156元钱,到商店买了一件97元的衣服,妈妈给了售货员一张100元的钞票,所以妈妈的钱现在就剩156-100=56(元),而售货员还应找还给妈妈3元,所以找回的钱是多付的部分应再加上3元。因此我们把减去97看成减去100,就多减了3,那么就因该再加上3。这样,巧妙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抽象的运算获得了具体经验的支持,学生不仅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简便运算,而且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生活情境,探索数学奥秘

研究表明: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教学“行程问题”时,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演示:让两个学生将自己的遥控车面对面放在讲台左右两边,另一位学生准备记时,老师一喊出发,两辆遥控车很快碰到一起,老师立即在黑板上画出车子行走示意图,告诉学生这叫做从两地相向而行,碰到一起叫做相遇,经过的时间叫做相遇时间;再让学生把遥控车背对背放好,车子向相反方向出发,老师又在黑板上画出行走示意图,告诉学生这叫背向而行,停下的地方叫终点;最后,让一辆慢车先行,稍后让快车在后面追,很快快车就追上了慢车……不知不觉,学生已把行程问题的各种数量关系理解透彻,这种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还使他们乐此不疲地去寻找数学的奥秘,并便他们自然而然地亲近数学。

4.解决生活问题,体现数学价值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后,在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三角形知识”时,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哪些地方有三角形,学生很快就会说出许多种实物,如房顶、自行车架、金字塔、吊架等。然后老师提问:“设计师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三角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许多理由:“可以省木料”、“更美观”、“在房顶上设计三角形,给人一种向上的感觉”、“可以使实物更坚固些”。接着老师引出学习的内容:“这些好处与三角形的构成及特点有关,等学完了三角形的知识之后,大家就会明白它的设计道理。”有了这些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开头,学生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目的性强了,兴趣便产生了。教完“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引导学生探索:课桌椅摇晃怎么办?学过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后,可组织学生到操场、各班清洁区、田里去实际测量,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练习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周围事物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5.把数学“蕴藏”在生活的游戏中

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最有效率的。学生喜欢游戏,把数学“蕴藏”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在刚开始的组织是困难的,课堂可以用“喧哗”来形容,可是,当学生掌握了游戏的规则,知道自己的位置之后,整个课堂完全属于学生,教师则可以真正体会“无为而为”的乐趣了。

如教学:“时间的简单计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贯穿全课的游戏:“快乐的星期天”,让学生安排星期天的活动,并把每项活动的时间(开始、结束、中间用时)安排好,这种开放性的题目,可以培养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从玩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学习过程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带着孩子们走进数学的天地,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连,让学生感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让数学回归“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