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乡村”助力乡村游新热潮建设模式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共享乡村”助力乡村游新热潮建设模式探究

王晓琳

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77

摘要:随着“互联网+”新业态的发展,乡村发展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共享与品质建设的时代。共享乡村可以有效整合乡村闲置资源,提升旅游者乡村旅游体验[1],让游客真正融入当地乡村生活,与当地农民一起“再造故乡”,促进乡土文化传播,为乡村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关键词:共享乡村;建设模式;田园综合体,品质生活

引言

“共享乡村”能够有效整合并利用闲置资源,将促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带动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创新。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使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变得日趋多样,并涉及到更多利益相关者。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是主要资源,中国《宪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2]

一、“共享乡村”概念解析

共享经济的概念最早源于1978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JoeL.Spaeth))和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Felson)在“CommunityStructureandCollaborativeConsumption:ARoutineActivityApproach”一文中提出“协同消费”,即“一种社会资源拥有者有偿与他人共享使用权,从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创造出更多价值的经济形态”[3]。

共享乡村(SharingRural),又称分享乡村、协作乡村。共享方包括村民、游客、开发商、设计师、创业者等各界人士。是共享经济一种新层面,其本质是弱化“拥有权”、强化“使用权”的共享型乡村发展和建设模式。即将共享的理念带到乡村的方方面面,重新整合乡村闲置资源、乡村本土人群、旅游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通过“互联网+”技术,构建大众参与乡村全方位发展信息平台体系,包括乡村经济、乡村文化、乡村景色等资源,打造共享型乡村经济生产、流通、消费模式的品质乡村。

二、乡村旅游发展综述

2.1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满足消费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乡村,更广义的范围上来说不仅包括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地区,也包括了市郊、建制镇等地,甚至有学者直接概括为“绿色旅游”[4]。而乡村旅游得以发展、吸引游客主要被概括为“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田园风光”、“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乡土性、知识性、娱乐性”等[5]。

我国乡村旅游从19世纪50年代起发展至今,经历了多个阶段。发展前期,各种旅游资源的缺失、基础设施的落后、服务人员水平的低下,给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问题。随着政府提倡大力发展新农村,我国乡村旅游才步入发展的快车道。[6]

2.2乡村旅游发展问题

现今,我国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成为农村脱贫致富、实现城乡和谐的有效途径。[7]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同质化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等,导致旅游渐渐地对乡村旅游产业逐渐失去好奇心与一些兴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乡村旅游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面对乡村旅游如火如荼的发展形势,全国各地乡村、政府等都着手准备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然而,他们仅是一味地去将所有的乡村往旅游方面打造,并未认识到这个乡村是否适合打造旅游、旅游资源条件是否满足、是否有客源市场等,未能认识乡村旅游在就业、活跃经济方面的功能优势以及与农业生产的互补性[8],从而忽略了乡村旅游的本质以及发展意图。

(2)“千村一面”的旅游风貌:现今,有很多乡村旅游已发展起来,并且具有自己的特色旅游产品、管理运营体系、客源市场等,在其成功的基础上吸引了更多的乡村到其基地考察、学习。那么,问题发生了,考察的团队并未作出更加有创意、独特的旅游发展方案,往往都是以借鉴的名义对已落地实施成功的乡村进行复制,这样仅仅只能保留游客一时的新鲜感,而不能保证持续的客流量。同样,旅游方案的复制只会导致忽视村庄原有的资源特色,从而让整个乡村失去了自身的与众不同之感,逐渐出现“千村一面”的旅游风貌。

(3)管理运营体系不够健全:目前,部分已经发展起乡村旅游的基地管理运营体系尚不健全,各地农业部门、旅游部门、文化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经营管理不够规范。从运营管理角度出发,管理力度也比较缺乏,大多数旅游产业管理协会形同虚设,从而导致许多开发和经营的不得当,没有规范化管理。

(4)人才匮乏问题显著:就目前的乡村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深入至乡村从业的大部分为当地村民,大部分知识分子仍未意识到到乡创业的社会趋向。而乡村旅游业的从业人员,从管理到服务,均存在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均的问题。人才的匮乏以及相应的人才培训机制的不够健全,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共享乡村”助力下的乡村游发展模式

“共享乡村”作为一种新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包括乡村固本资源共享、自然资源共享、人才资源共享等。将会整合乡村的闲置资源,优化旅游资源配置,融合政府、开发商、村民、游客、知识分子等多方资源,助推乡村旅游新一波的浪潮。

3.1“共享乡村固本资源”模式

所谓固本资源即乡村的固定资产,包括村民住宅、村委会。在以往的乡村旅游建设中,民宅会被打造成民宿、农家乐等,村委会会被打造为游客服务中心,但会造成民宿、农家乐等不够精致、管理不够规范,游客服务中心亦没有合理化的进行管理,从而导致民宿无人住、服务中心无人咨询等现象,这样也在无形中造成了资源浪费、闲置。

就私人拥有的资源来看,盈余已成为普遍现象。无论是物品盈余、服务盈余,还是认知盈余、空间盈余,乃至资金盈余,都渴求通过互联网,冲破流动障碍,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被“共享”,以实现其价值,从而增进社会福利。[9]

3.2“共享乡村天然资源”模式

所谓天然资源包括乡村的农田、自然环境资源等。乡村旅游发展中,需要解决共享发展这一主题,谁来参与、谁来共享开发成果,是眼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实际的旅游开发中,往往强调旅游开发企业主体的利益,而忽视当地村民的利益;村民在旅游发展中无法得到合理的利益保障;旅游者的权益大打折扣,其购买的旅游产品与其支付的价格不相符,其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10]

对于乡村的农田、自然资源,在乡村旅游建设开发中无从保障、管理凌乱、各方利益不均衡等问题尤为突出。古往今来,无论是开发者还是旅游者均养成了向自然索取而不回报的习惯,这样只会导致乡村美景越来越匮乏,采用共享的理念,让每位利益涉及其中,这样不但更好的利用了资源,而且能够保障我们的资源不被破坏。

参考文献:

[1]秦艳培,共享经济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10):20-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04修正)第十条第二款[Z].

[3]王继祥.共享物流:中国仓储与配送创新趋势[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6,21(7):52-56.

[4]李相沄.中国绿色旅游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5]张祖群.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8):307-314.

[6]朱莉莉、刘非、柯志伟.“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年13期2017-08-2410:00:37

[7]郑铁、刘健.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J].农业经济,2007,(4):18-19.

[8]梁启东.当前乡村旅游存在的“九大”问题[J].财经杂谈,2014.

[9]孟晔.演进中的“共享经济”[J].互联网经济,2017.

[10]赵世钊.用共享理念引领乡村旅游发展[J].人民论坛,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