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语言规范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语言规范性分析

杨阳

山东现代学院济南250104

摘要: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普遍存在语言不规范的问题,不仅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也给高校形象造成不良影响。本文旨在通过总结高校新闻报道中存在的语言不规范的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提高高校新闻语言规范性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新闻、语言规范性、专业素养

传播学校政策和发展态势、反映校园活动和师生动态,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在学校对外形象宣传与校内舆论引导、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应力求规范、准确、简洁、生动,使师生喜闻乐见。但在实际操作中,高校新闻却存在诸多问题,如选题集中、时效性不强、标题不规范、语言不规范等,违背新闻的写作要求与规律。本文旨在从语言规范性视角分析,找出高校新闻中的常见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高校新闻宣传渠道集中在“两微一端”,即校园网和微博、微信公众号,但三大平台中的新闻文稿均存在语言模糊化、程式化、主观化等不规范问题,同时存在字词混用、标点符号乱用等错误,严重影响了传播效果。

(一)语言僵化,“打官腔”

新闻语言要求灵活生动,但在高校新闻报道中却大量充斥着程式化的词句,不仅导致语言重复、累赘,更使整篇报道呈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派严重,既似总结,又似文件,不伦不类,堪称“新八股”。

“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这些亦真亦假的段子被批判多年,却仍是校园新闻中最常用的“固定搭配”。此外,还有许多“打官腔”的典型词语也在高校新闻中高频出现,使人读来味同嚼蜡,如名此类的:创新举措、深远影响、重大意义、极大的提高、极好的促进等;动词类的:(隆重)举行、(纷纷)表示、(一致)认为、(高度)赞扬等;形容词类的:争先恐后、受益匪浅等;连接词类的:“首先”、“其次”、“接着”、“最后”等。

(二)用语模糊

新闻报道中的语言应力避笼统含糊,力求明确具体、简洁洗练,但很多概念化、模糊化、过于笼统的话语却是高校新闻中的“高频词”,如时间性的:日前、近日、连日来等;程度类的:基本、比较、非常等。据统计,高校新闻通讯员最喜欢用的动词是“进行”,最喜欢用的形容词是“热烈”,最喜欢用的副词是“非常”……

(三)用语主观化

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决定了新闻语言也必须客观、中性,然而在会议、喜讯以及相关活动的报道中,作者却往往刻意加入一些主观化、情绪化的词句,以表达个人立场、强烈情感,或强调文章意图,这对于新闻的客观性产生了严重干扰。如“我们相信……”、“让我们共同努力吧”、“祝福我们的学院……”等口号式语句,目的是抒情拔高,结果却是画蛇添足。

(四)字词混用

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很多字词在发音或意义上极为接近,如“的”“地”“得”,“作”与“做”,“不止”与“不只”,“必须”与“必需”,“爆发”与“暴发”,在使用时很容易混淆。

(五)错别字及标点符号错误

错别字是新闻工作者理应杜绝的低级错误,而且随着电脑输入法的日渐智能化,本该逐渐减少,但“按部就班”写作“按步就班”;“部署”写作“布署”;“直截了当”写作“直截了当”等高中词语辨析题中常见的错误依旧没有灭绝。而标点符号错误是校园新闻不规范的常见问题之一,如半角全角不分、中英文标点符号混用等。

此外,逻辑错误(如成败与否)、生造词等语言不规范的问题在校园新闻中也依然屡见不鲜。

二、产生的原因

1.采写人员缺乏专业素养。高校新闻的基层通讯员普遍为其他岗位的兼职工作人员,普遍不具备新闻学、传播学背景知识,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新闻采写技能培训,文字写作水平也参差不齐,在写作新闻稿件时,往往只看文件、看材料、看领导脸色,不具备一个专业新闻宣传工作者应有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素养。

2.主管部门把关不严。高校宣传稿件来源一般分为宣传部门自采和各基层单位供稿两种,由宣传部门、新媒体中心等单位在学校的“两微一端”进行统一管理和发布,由于主管部门编辑工作量较大,且有时碍于新闻供稿单位领导的情面或压力,不敢对文章“大动干戈”,不少责任意识淡薄的编辑便只充当了“发布者”的角色,导致新闻语言失范。

3.为完成考核任务忽略新闻价值。高校内部普遍会对各供稿单位进行宣传专项绩效考核,为保证校园新闻的正确舆论导向和新闻的重要性,本该由学校有关负责领导对新闻内容进行层级把关。但对于绝大多数单位领导来说,他们总希望多放内容,放“好”内容,出发点都是本部门、单位或者学校的宣传需要,鲜有人从新闻价值和写作规律角度考虑,导致宣传质量下降。

三、提高高校新闻语言规范性的举措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新闻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受众影响力显著增强,“两微一端”愈加成为学校展示形象、塑造品牌的重要阵地。故提高新闻写作质量,规范校园新闻语言势在必行。

1.健全采编队伍,提升人员素质。对于学校而言,要建设一支完备的通讯员队伍和学生记者团,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对新闻采编人员加强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写作水平。新闻主管部门人员要严格树立“把关人”意识,对报道千锤百炼,精雕细琢,更要与时俱进,提升理论功底,并及时掌握新的词汇和语体,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

2.尊重新闻自由,坚持“放”、“管”结合,宣传主管部门领导要坚持“放”和“管”并重。既要有效发挥自身监管作用,对新闻内容进行审核,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对专业术语、用语的表述给予规范性指导;又要尊重新闻规律,给新闻工作人员充分的采写自由,鼓励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讲真话实话。

3.创新报道形式,表现师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新闻采编人员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动提升新闻素养,改进和创新报道形式,提升新闻写作技巧和遣词造句的语言艺术。密切关注社会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积极借鉴优秀作品新闻素材的选取、写作角度的选择、新闻价值的把握、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技巧等。此外,可充分学习西方新闻报道短小精悍、明晰简练、可读性强的语言特色,在写作时取其精华,学习借鉴,为新闻语言增添活力。

参考文献:

②金山:《新闻报道语言常见问题探讨》[J],《新闻三昧》,2009年第1期

②陈新颖胡明锋:《新闻语言的规范性与失范性的矛盾》[J],《采写编》,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