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阅读的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提高语文阅读的策略探究

王洁

广西玉州区仁东初中王洁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针对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已经费尽心机,但阅读教学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个学期结束了,有部分的学生看者一篇文章不会读,不会做,特别是新课标下的课堂阅读教学更是一片茫然。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呢?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内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会全身心投入,思维活动也最活跃。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精心设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的兴趣引到阅读中来。现在有的教师很注意培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学习语文,这种做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活动、做游戏,要以学好语文为基础。我们提倡的是“快快乐乐学好语文”,要在“好”字上做文章,不要过分地在“乐”字上做文章。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

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刘国正先生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就是能力课。”语文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而设置的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含义,首先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不少调查也表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得益于课外自学。我们想,实施自学指导教学模式后,完全可以让学生首先从语文课内得到很大的受益。自学指导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呢?陈钟梁先生认为:主要包括工具指导、阅读指导、活动指导。其中的阅读指导就要求我们去掉繁琐的分析与无效的回答,挤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书,课堂上该读的读,该背的背,该抄的抄。

其次是读其他学科的教科书。因为语文教学需要“杂交”,教学也是一种生态,远亲繁殖有利于培育良种。读物理、化学书,不仅有利于增进科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科学思想;同样,读历史、地理书,在扩大人文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人文思想。而音乐、美术有助于提高艺术修养。最后是课外的报纸、杂志以至中外名著的阅读指导。当前,中国中学生最大的缺陷,可能就是习题做得太多,书读得太少,文化底蕴不足,这是影响终身发展的。

再次是学生运用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去自学。如果一篇课文所包含的方法和规律前面已经学过了,那么对这篇文章的教学,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是基础,提出问题是关键,解决问题是目的。

例如在讲《春》一课时,就是运用前面所学过的有关景物描写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自学。采用“激励”教学法,看谁发现的问题多,比谁提出的问题好,看谁解决的问题准。由于学生前面掌握了有关景物描写的方法,知道从“特点”、“顺序”、“修辞”、“感官”、“详略”、“虚实”等方面提出问题,发言时争先恐后。学生不但能从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而且对同一个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题型提出。

仅“春花图”这个小小的段落,学生就能针对文体特点提出十多个问题,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能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勿需老师“代庖”,学生抢着答。较难的问题,经过集体讨论,教师略加点拨,学生便能自行解决。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方法和规律进行自学,巩固了学生所学过的方法与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思则进矣”。一篇课文,唯有引导学生反复口诵心惟,熟读成诵,咀嚼品味,方能悟其内涵。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课文的优美意境、丰富的情感,就能充分地体现出来。学生通过朗读,心中有了形象,能再现文中的情景。这样,学生朗读的过程也就成了语感生成的过程。另外,在教学中,运用求同求异,比较利用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常言道:“有比较才会鉴别。”

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抓住具有感染力的关键词句,引导分析比较,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长期训练,学生的语感即生,如教朱自清的《背影》,首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父子情深表现在什么地方,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学生自然就注意到父亲爬月台给“我”买橘子的场面。再让学生注意“攀”、“缩”、“倾”三个动作上,然后引导学生将其调换与原句进行比较朗读,感受一下有什么差别。学生深入潜思,发挥想象,从而有了切身的感受,语感也就加强了。因此,在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引导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宋代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写道:“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雁断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同是“听雨”,为什么由此想到的内容却不同?这就是生活阅历不同而引出的不同心理共鸣。语文阅读也需要一种共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语文阅读教学要以情感为动力,情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文章不是无情物”,一方面,读者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走进作者所构设的精神世界,发现一个个独特的形象生命,从而体会作者的心灵情感。另一方面,读者又在这精神的历险中借他人的思想来锻炼自己的思想,借他人的情感来丰富自己的情感,从而关照自我,发现自我的价值。这就是文章以其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真谛,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

而学生又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解读、品析、感受文章的内容、作者的观念态度,体会意蕴,体验情感,与作者沟通心灵,形成情感的共鸣。如他们会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抱负而震撼;会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而感叹。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看到的不是水天浑然的空旷辽廓中渐渐远去的一叶孤舟,而是诗人目送友人远行的那份怅然若失之情。

可见,共鸣(共鸣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共通。)运用得好,可以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并且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品格的塑造。因此,把作品“情”和学生情融合起来,这样既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增加阅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赏读热情,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作为教师,就要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师生与文本,师生之间追求共鸣的过程。

21世纪的阅读教学应该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撑海洋、广天空的责任则需我们教师来承担。在语文阅读中努力提高阅读质量是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这尝试仅是开始,语文阅读能否焕发更大的生命力,还须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找到更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