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2

34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分析

房德艳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先锋医院157000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34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对其进行系统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4例患者经治疗后31例痊愈、3例显效。结论: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采取综合、全面的治疗措施,可有效治愈疾病。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系指口腔、咽喉、面部及颈部软组织感染化脓性炎性反应[1]。该病起病急,发展变化快,如果治疗不及时,很有可能会导致较严重的并发症,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患者与医院一定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发现后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治疗,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2]。现对我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34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4例患者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11~64岁,平均36.5岁;感染部位:颌下间隙感染22例、咬肌间隙感染5例、翼颌间隙感染3例、舌下间隙感染2例、颏下间隙感染1例,颊间隙感染1例;病因:牙源性感染、腺源性感染、损伤性感染1例,医源性感染、血源性感染;对病例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绿脓杆菌。

1.2诊断方法发病期会出现局部伴有红、肿、热、痛,功能性阻碍等不良的临床表现,有的患者会出现全身性发热、白细胞增多的表现特征。临床口腔颌面部感染的诊断依据病史收集、临床检查(包括血液细胞探究检查和局部穿刺手术的实施),辅助B超、CT等能够准确的完成判断。

1.3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综合治疗方法[3]。清除感染原发病灶如冠周炎、龋齿引起的感染患者,炎症控制后及时拔除患牙。龋齿、根尖严重病变或残根无保留价值的病灶牙在炎症治愈后早期拔除。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治疗,以控制感染、局部脓肿的形成。选用广谱抗生素及甲硝唑静脉滴注控制感染,以维持电解质平衡,改善患者的机体状况、增强抵抗力。病情严重者可选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联合应用。对病情不严重者可采用局部治疗。炎性病灶已化脓并形成脓肿,或脓肿已自溃而引流不畅时,应及时行切开引流术或扩大引流术[4]。具体操作包括:⑴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2%浓度利多卡因),选择合适切口使用血钳将脓腔进行分离。⑵使用浓度为3%的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对患者伤口进行清洗,后对话中进行浓度为0.5%甲硝锉液进行清洗。⑶清洗结束后在切口处放置引流条,进而保持引流通畅。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5]。

1.4疗效判断痊愈:在对患者进行联合治疗后,患者全身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疼痛感,语言功能以及进食功能都完全消失;显效:在对患者进行联合治疗后,患者全身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疼痛感,语言功能以及进食功能基本得到缓解;有效:在对患者进行联合治疗后,患者全身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疼痛感,语言功能以及进食功能得到部位缓解;无效:患者全身临床症状和部位症状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还出现加剧。

3讨论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又被叫做颌周蜂窝织炎,当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处于扩散阶段时,此时临床上将该病症称为蜂窝织炎。当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处于化脓局限期时,叫做脓肿[6]。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病因以牙源性感染为多见,其次是腺源性感染、损伤性感染、医源性感染、血源性感染。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感染多见,其次是咬肌间隙感染、翼颌间隙感染、眶下间隙感染、颏下间隙感染、咽旁间隙感染、颊间隙感染、舌下间隙感染、多间隙感染。该病的大多数为继发性感染,患者多为青年及老年人,并且以冠周炎和根尖炎为主。青年患者多为冠周炎引发,老年患者由于抵抗力差易引起根尖炎症的扩散。因口腔颌面部大部分淋巴引流到颌下淋巴结和颏下淋巴结,而儿童免疫系统不健全,淋巴结屏障机能的主要结构网状结缔组织还未完全形成,致使淋巴结感染后易穿破被膜向周围扩散,形成间隙感染,故儿童颌面部间隙感染多见于腺源性。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与牙及颌骨关系密切,牙体及牙周感染可向根尖、牙槽骨、颌骨以及颌面部蜂窝组织间隙扩散。由于龋病、牙周病、智齿冠周炎均为口腔常见病。因此,牙源性感染是颌面间隙感染的主要来源,极易波及咬肌间隙、眶下间隙等。腺源性感染经常由扁桃体炎、唾液腺炎、颌面部淋巴结炎等炎症扩散所致。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也有可能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等引起的化脓性感染或腐败性坏死病原菌引起的炎症,其局部及全身症状都很严重。比较明显的症状是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等。尽早采取有效的控制感染措施是治疗的关键,口腔颌面部感染多是由于病变牙、颜面皮肤疖肿或淋巴结炎引起,早期予以足量抗生素并避免不适当的刺激,适时清除病灶,多容易治愈。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适当,一旦病变发展到多间隙感染阶段,后果往往比较严重。在临床治疗上腐败坏死及化脓性感染也是口腔颌面部感染常见感染性疾病。医生在临床治疗上应把综合治疗作为原则,在在早期使用坑生素治疗中,应注射足量抗生素及联合病情酌情处理、依据个性化原则等。颌面部间隙感染均为继发性感染,常见的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类杆菌、梭形杆菌等,混合性感染颇为常见。抗菌治疗是口腔颌面部中重度感染治疗的重要手段。抗菌药物分为杀菌和抑菌两类,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红霉素类、磺胺类。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菌药物,宜选用抗菌谱较广的抗菌药物,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剂量应足够,疗程应以局部炎症消退为度。由于感染引起的开口受限、疼痛严重影响进食,又未能得到其它途径的有效补充。重视患者全身状况的变化应重视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全身营养支持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后,因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较差,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方法不当,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所以应采取全身抗炎、支持疗法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原则,全身支持治疗应进行如扩容、纠正酸中毒、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与少量多次性的输血、白蛋白、能量合剂等,来增加机体抗感染能力。予以足量抗生素并避免不适当的刺激,适时清除病灶,多容易治愈。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适当,一旦病变发展到多间隙感染阶段,后果往往比较严重。此时,除积极经静脉抗感染治疗外,及时切开引流并保证引流通畅显得十分重要。尤其对于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更应强调早期广泛切开引流的重要性,并采用卧床及适当头低脚高位,有助于防止纵膈脓肿的发生。建立良好的引流,防止扩散,以期达到缩短疗程、减少用药的目的。

总之,对于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患者要及早诊断,经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段静娟.对41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2012,10(5):46.

[2]温秀红,任变兰,马基祥.40例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75-76.

[3]邓俭.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53例临床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12,42(4):1516.

[4]热白?卡德尔,付雅静.267例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分析[J].新疆医学,2011,41:42-44.

[5]杨春丽,廖建兴,余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磁共振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9,19(3):181-186.

[6]李志进,郭家平,王虎中.DM患者颁面颈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0,26(5):6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