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神经元病采用神经电生理检查的诊断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运动神经元病采用神经电生理检查的诊断价值分析

金晓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杭州310016)

【摘要】目的:探究运动神经传导检查对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5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电生理检查,对两组患者运动神经波幅、传导速度的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波幅(5.47±2.23)mV,传导速度(44.36±2.58)m/s,对照组的波幅(10.32±1.58)mV,传导速度(52.36±2.75)m/s,比较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神经传导检查对运动神经元病有比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应用。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病;神经电生理检查;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7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5-0041-01

运动神经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仍没有找到明确的发病机制,运动神经元病会在不同位置发生病变,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是肌肉萎缩与肌无力,所呈现的临床症状也会发生差异,部分患者也会发生构音障碍与吞咽障碍症状,但并不会使患者的感觉功能与括约肌功能受到影响。很多医学专家认为运动神经元病密切关联着遗传因素、免疫功能异常以及慢性病毒性感染。发生运动神经元病病症的初期阶段,具有较大的诊断难度,很容易混淆于颈腰椎病。神经电生理检查是比较常见的诊断手段,可分为神经传导检查与肌电图检查。本次实验主要对运动神经传导检查在运动神经元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的25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为实验组与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男患者15例,女患者10例,年龄在30岁~73岁,平均(52.1±8.9)岁。实验组男患者13例,女患者12例,年龄在31岁~72岁,平均(53.4±7.6)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与观察组均给予神经电生理检查,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是主要的的检测仪器。针对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可以采取两种检测方法。第一种是神经传导检测,包括运动传导和感觉传导检测。先检测比较严重的肢体症状,之后观察运动传导速度与电位波幅等相关指标,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等都需要进行检测。另一种检测方法是侧重肌电图检测方法,检测室温需要保持在25℃以下,主要对延髓、脊髓节段以及椎旁肌进行肌肉检测,观察插入电位后的静息状态,并在轻度或大力度收缩状态下,分析同心圆针电极运动的平均波幅和时限值。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运动神经的波幅与传导速度,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数据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运动神经的波幅与传导速度,观察组的波幅与传导速度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具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两组患者运动神经的波幅与传导速度对比(x-±s)

3.讨论

分析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病理机制,肌电图可以对患者脊髓前角细胞的相关功能进行评价,诊断出患者早期阶段的疾病特征,获取良好的治疗效果。若患者发生运动神经元疾病,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皮质锥体束功能与脑干运动神经元。若因运动神经元疾病造成脊髓前角损伤,患者的临床症状会呈现出无力、语言障碍等问题,肌肉颤抖、无力是下运动神经元所表现出的体征,很容易混淆于颈腰椎疾病。目前我国仍没有明确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病机制,遗传因素与身体素质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若病情严重,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与神经功能。可以从两个方面诊断与鉴别运动神经元疾病。首先,运用神经电生理诊断患者运动神经元疾病。①肌电图在描述疾病特征时主要采用生物电流,对神经肌肉的具体功能进行评价[1]。不仅如此,相关医师还全面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想要了解患者的病变情况,需要通过肌电图检测,明确患者临床损伤节段,以此对患者病情的具有情况进行评价。②进行神经传导检查,在传导运动神经元疾病时,感觉传导过程并不受累,而运动传导明显受累,运动传导波幅明显降低,也会关联到肌肉萎缩与肌力减退等问题。其次,临床鉴别运动神经元疾病。相关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病史与具体临床特征,评价实验室的检查结果[2]。在诊断与鉴别运动神经元疾病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是肩部或上肢疼痛。经影像学检查后,明确患者肌电图检测受不受累,患者若出现脊髓空洞症,会表现出节段性特点,根据这一特点,鉴别与诊断患者的感觉障碍。运动神经元疾病还类似于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在进行神经传导检查后,明确传导速度,之后进行具体判断,患者很可能增加阳性GMI抗体[3]。此次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波幅(5.47±2.23)mV,传导速度(44.36±2.58)m/s,与对照组的波幅(10.32±1.58)mV,传导速度(52.36±2.75)m/s,比较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运动传导明显受累,因而出现肌肉萎缩与肌力减退等问题,很好的阐述了上述观点。

综上,运动神经传导检查诊断运动神经元病的价值十分显著,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亚薇,宫可同,耿文静,等.神经电生理检查对第一背侧骨间肌萎缩的诊断价值[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8,34(3):209.

[2]刘晓阳,李佳威,马效麟,等.探讨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5):31-32.

[3]张云茜,章印红,和璇,等.85例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神经电生理特征与基因诊断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6,15(10):1036-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