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护理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12
/ 2

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护理技术

叶培君

叶培君(哈尔滨市第十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1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02-0211-02

【摘要】急性呼吸衰竭是儿科常见急症。是由呼吸中枢和(或)呼吸器官的各种疾病引起的肺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导致机体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并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本文将详细论述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诊疗方法。

【关键词】急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是儿科常见急症。是由呼吸中枢和(或)呼吸器官的各种疾病引起的肺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导致机体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并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患儿表现为发绀、呼吸困难、呼吸不规则、节律不整等症状。

急性呼吸衰竭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中枢性呼吸衰竭是由于呼吸中枢直接受侵犯或颅内压增高间接影响呼吸中枢的正常功能,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损伤、中毒及脑水肿等,表现为通气功能障碍,以呼吸节律改变为主,出现各种异常呼吸。周围性呼吸衰竭是由于呼吸器官本身的严重病变或呼吸肌麻痹而导致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多见于毛细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不张等,表现为呼吸浅速,最后也可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

临床表现

除原发病的表现外,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及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1.呼吸系统中枢性呼吸衰竭以呼吸节律不整为主要表现,早期为潮式呼吸,晚期则出现抽泣样、叹气样呼吸、呼吸暂停及下颌运动等。周围性呼吸衰竭的特点主要是先表现为呼吸困难、三凹征。上呼吸道梗阻者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下呼吸道梗阻者则以呼气性困难为主,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混合性呼吸困难的表现。呼吸肌麻痹患儿表现为呼吸幅度变浅、无力,但呼吸节律规整。呼吸8~10次/分,呈鱼口样、点头样呼吸,为呼吸衰竭的严重表现,呼吸次数减至5~6次/分,持续10分钟,即出现呼吸停止。

当呼吸频率>40次/分(婴幼儿甚至可以达到80~100次/分)时,有效肺泡通气量呈下降趋势,呼吸困难多表现为浅快,出现三凹征,当出现呼吸肌疲劳后,呼吸速度变慢,伴有严重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出现多种临床表现,当血氧饱和度<80%时(PaO2<6.67kPa)出现紫绀,紫绀为缺氧的典型表现,以唇、口周、甲床等处明显;但在严重贫血,血红蛋白低于50g/L时可不出现紫绀。高碳酸血症时可出现四肢温暖、皮肤潮红、口唇樱桃红色,但并不反映循环改善,须加以区别。若PaCO2>12.0kPa(90mmHg)时,可对呼吸中枢产生麻醉作用,仅能靠缺氧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呼吸运动,此时如给高浓度氧,反而可抑制呼吸。

2.神经系统低氧血症时出现烦躁不安、意识不清、嗜睡、昏迷、惊厥等。高碳酸血症表现为淡漠、嗜睡、谵语、昏迷、惊厥、视网膜充血及视乳头水肿等。当出现颅内高压、脑水肿时,肌张力发生改变;当视神经受到压迫时,可以出现瞳孔不等大改变。

3.心血管系统早期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压上升;后期则出现心率减慢、心音低钝、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

4.其他脏器系统低氧血症可引起内脏血管应激性收缩,导致胃肠道黏膜充血、出血和坏死,呕吐咖啡样物;肝功能受损,谷丙转氨酶增高;肾脏功能受损可出现蛋白尿、少尿和无尿等症状,严重缺氧者可至肾功能衰竭。

5.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导致组织细胞代谢异常,加上能量摄入不足、限制补液、利尿药应用等,患儿可出现低血钾、低血钠、低血氯及低钙血症;小儿肾脏对酸碱、水盐平衡的调节作用有限,特别在低氧血症时,肾脏血流下降,进一步限制了肾脏的调节作用,可以加重全身性酸碱平衡失调和水、电解质紊乱。

诊疗原则

动脉血气分析是诊断呼吸衰竭的主要方法。血常规、X线检查可协助诊断。

治疗原则为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若短时间内不能建立自主呼吸时,及时行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应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正确给氧,增加肺泡内氧分压,改善换气功能,以提高血氧含量;增加肺通量,解除二氧化碳潴留;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维持心、肺、脑、肾功能;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应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

护理技术

1.护理观察

(1)观察生命体征监测呼吸及循环系统各项指标的变化。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呼吸类型、心率、心律、血压、血气分析等,随时做好护理记录。观察患儿意识状态、全身情况、皮肤颜色、指端温度、末梢循环等。若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及定向力障碍,提示有轻度缺氧;若出现烦躁不安、神志恍惚则提示中度缺氧;若出现谵妄、昏迷,则为严重缺氧。观察有否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征象,一旦发现,及时汇报医师采取措施。

(2)用药观察患儿病情危重、复杂多变,用药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注意观察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根据病情及时调整用药。使用中枢兴奋剂时,必需在呼吸道通畅及加强吸氧的情况下使用,用药后观察呼吸困难有无改善和自主呼吸恢复情况;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常于患儿危急状态下静脉使用,疗程仅限于3~5日,必须同时应用其他的有效治疗;应用抗生素时,要注意选择对肾功能无损害或损害小的抗生素,密切观察药敏反应。根据药物特点及对小儿各组织器官的影响,及时进行监测。

2.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保持环境安静,室内空气新鲜、湿润,每日定时通风2次,每次15~20分钟。保证热量和营养的供给,由静脉补充足够的液体入量。

(2)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衰竭患儿无力咳嗽,分泌物不易排出,清醒患儿取半卧位或坐位,鼓励咳痰;昏迷患儿头部尽量后仰,保持颈部过伸位,防止舌后坠,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吸痰,防止发生误吸。视病情给予适当翻身、扣背,每2小时1次,局部可给予化痰解痉及消炎药物。必要时做好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准备。呼吸停止者,应立即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呼吸气囊辅助呼吸,若短时间内不能建立自主呼吸时,即行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应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

(3)协助排痰如患儿无力咳嗽或昏迷,应定时吸痰。对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者,一般每2小时吸痰1次。吸痰前充分给氧,取仰卧位,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操作轻柔,负压不宜过大,吸痰时间不宜过长,不超过15秒/次,吸出口、鼻、咽喉、气管内的分泌物。吸痰宜在哺乳1小时后进行,以防刺激性呕吐。可给予雾化吸入进行呼吸道湿化。雾化液中加入生理盐水、支气管解痉剂、黏液溶解剂,每日3~4次雾化吸入,每次15分钟,以利通气和排痰。

(4)给氧根据病情、年龄选择合适给氧方法,一般采用鼻导管、口罩、头罩或面罩给氧。可将氧气温、湿化,湿化瓶内盛装60℃左右的热水,利于痰液的湿化和稀释,使患儿舒适。根据病情调节用氧流量和氧浓度,氧流量一般为1~2L/min,浓度为25%~30%,严重缺氧、紧急抢救时,可给予60%~100%的纯氧,但持续时间不宜超过4~6小时。长期高浓度给氧,可引起早产儿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而导致失明;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不张;肺间质纤维化,甚至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用氧期间,应定期进行血气分析,一般要求PaO2保持在65~85mmHg,SaO2维持在85%~90%为宜。护理人员应掌握吸入氧浓度的计算方法: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

(5)应用呼吸机护理设专人监护,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各项参数,经常检查各项参数与患儿的神态、面色、胸廓起伏、末梢循环等临床表现是否适合,防止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做好监护记录。妥善固定导管,防止脱管、拔管。每天更换、消毒呼吸机管道;每天更换湿化器滤纸、消毒加温湿化器;房间内每日进行空气消毒;雾化液新鲜配制,防止发生继发感染。长期使用呼吸机者,易产生呼吸机依赖,撤机时须逐步撤离。撤离前备好吸氧装置、吸痰器、解痉药品,并做好再插管的准备,停用呼吸机后,仍需加强监护,以防意外。

健康教育

发病急,病情严重,可随时危及患儿的生命。家长常表现为极度恐惧、焦虑、沮丧、无助。护士应及时掌握家长的心理变化,做好家长的心理疏导,使其积极配合治疗。评估家长对疾病了解程度,适时向家长介绍疾病有关知识,指导家长积极治疗和控制原发病,积极治疗呼吸道感染;改善患儿营养,增加抵抗力。

护理人员了解患儿的心理变化,小儿急性呼吸衰竭多由感染性疾病演化而来,病程较长,患儿多有焦虑、孤独心理,厌倦治疗,护士应关心体贴、爱抚患儿,及时做好心理疏导,缓解消极抵触情绪,使患儿主动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利于诊疗工作顺利进行。恢复期指导患儿根据病情采取合适的呼吸功能锻炼形式,定期门诊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