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 2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吴文杰苏志裕武利群

武警警官学院

引言:当代大学生是当今我国社会这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的后备军,因此,社会各界人士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大学生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其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是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基础的,因此我国高校应当将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学生素质的重要考核项目之一。而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成熟完善的心理教学体系,应当引起我国大学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的引入这一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方法,适当地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结合我国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起更适合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的心理以及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的教学模式。

一、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积极心理学升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传统心理学简单地把"没有心理疾病或障碍"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把原因的探究延伸到心理医学甚至生理医学的病理框架,通俗地讲就是"只强调治病不注重养生"。在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践中,教师、辅导员的工作大致分三类:一是提供咨询服务,当大学生心理出现异常而向他们求助时,积极开导和化解其心理危机。二是进行心理干预,及时发现和了解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对问题较严重但主观不愿意寻求帮助的大学生启动心理干预。三是开展知识普及,通过心理课程、专家讲座等形式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普及和推广。这虽然让不少学生学习了如何排解负面信息和情绪,但对大学生如何在生活中营造正面、积极、乐观的态度,却鲜有涉及。因此,面对这一空白,积极心理学充实了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提倡自我悦纳,用发展、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研究个体自身所具有的积极力量,对教学者而言,"与其告诉学生如何避开阴影,不如多教他释放和保持阳光",把教育目标放在用积极的理念优化心理素质,实现人格健全上,使大学生能积极面对"成长的烦恼",达到身心和谐的理想境界。

2、积极心理学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首先,高校要重视培养教师和辅导员积极价值观,使之把积极思想运用到服务学生的工作中。由于积极心理学的应用,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以独生子女身份居多的"90后"大学生更希望得到师长的关注、肯定和赞美,只有教师和辅导员将积极心理学观念融入其日常工作实践,强化工作理念,端正工作态度,才能有实际的心理引导效果。其次,高校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形成心理免疫力。

二、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主要关注短期目标

随着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重视,各大高校相继开展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是大部分高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初衷是为了防止学生出现心理疾病,过于注重短期目标,这样的行为只治标不治本,因此,各大高校应该将目标放的长远一些,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且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2、课程内容不符合实际需求

现在高校所设置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大多为了解决心理疾病,但是在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足以称作疾病,因此,这样的教育就使得学生忽略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对于绝大部分大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如何引导他们发现自己潜在的积极心态,帮助他们能够自己调节负面情绪,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生活的压力不断加大,社会需要的人才再局限于要求不存在心理疾病,而是为了迎合社会发展的脚步,更加愿意招纳拥有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的人才。因此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教学目标侧重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就是发现快乐,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教育工作者应该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过去侧重教育心理疾病慢慢转变到侧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上来。这样就使得每个同学都能从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学得自己需要的东西。学生们可以通过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不断发掘自己的内在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根本目标。

2、结合积极心理学的教学内容

基于积极心理理论的教学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应当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内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分别是积极的情感体验,人格和组织系统。环境决定人的性格,虽然不排除先天条件,但是绝大多数人的性格都有赖于环境的影响要做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品质,我们就应当结合积极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扩大教学的范围,让学生们能够与积极的社会环境接触,正确的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3、注重学生个体能力的提高和自身潜力的挖掘,培养其积极人格特质

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包括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导向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在强化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会伴随的激发自身潜力。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学生个体能力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挖掘大学生自身潜力,而当强化大学生自身某种现实能力和激发潜力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生活、学习方式时,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积极人格特质。

4、营造积极的教育氛围和社会环境,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情感和行为

根据马斯洛、罗杰斯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当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能在其遭遇挫折或人生低谷时直接的或简介的给予同情并帮助或支持时,学生就最有可能获得积极情感和产生积极行为,从而易于健康成长和实现自我。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打造积极的社会环境,时刻关注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适时接受并及时处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所反馈的隐性的或显性的心理健康信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行为。

四、结束语

总之,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将"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摆在了"克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前面,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预防性功能。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开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定能极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佳利.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探索,2013,(3):138-139

[2]蒋宗文,郭世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50-53

[3]王承清,崔立中.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1):31-34

[4]张丽,蔺子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4,(26):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