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点火延时逻辑的讨论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锅炉点火延时逻辑的讨论分析

党龙1瞿丽莉2赵广勋1张小锋1

(1陕西华电(蒲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渭南715501;

2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43)

摘要:某电厂点火延时误发导致机组非计划停机,经分析原因为组态中“锅炉吹扫完成信号”复位信号“炉膛有火”信号脉冲设置太短,功能块扫描顺序不合理,在程序扫描时复位信号丢失,未能正确复位“锅炉吹扫完成信号”,在撤出最后一只油枪时,满足“点火失败”MFT条件,锅炉MFT。

关键词:锅炉;点火延时;误发;原因分析;建议

0前言

《火力发电厂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技术规程》(DL/T1091-2008)对于煤粉锅炉MFT动作条件中有两条是关于点火方面的,第一条:多次点火失败(MFT复位后,3-5次点火都不成功),第二条:延时点火(MFT复位后,5min-10min内炉膛仍未有任一油枪投运)[1],锅炉点火前,点火失败和MFT动作后,都必须进行炉膛吹扫,以清除炉膛内积聚的燃料与空气混合物,是防止炉膛爆燃的最有效方法,多次点火失败逻辑就是防止多次点火中未点燃的燃料在炉内积聚,当遇到明火就会导致锅炉的爆燃,积聚燃料较多时产生的冲击会损坏锅炉炉墙[2]。延时点火保护主要是防止有燃油泄漏和燃料泄漏进入锅炉[3],时间较长积聚较多,一旦点火容易爆燃,这两项保护在各电厂的设计中也不尽相同[4,5],但是应遵循主保护设计的主要[6]。两项保护如果设置不妥就有可能引起锅炉主保护误动,导致机组非停事故发生。

1系统及事件简介

某电厂机组容量为150MW,锅炉为微负压平衡通风、四角切圆燃烧、煤粉炉,制粉系统为中间仓储式。

事件发生前,负荷88MW,炉膛负压-58Pa,汽包水位8.13mm,主汽压力8.45MPa,主汽温503.84℃,炉膛负压、送风、汽包水位、主汽压力等主要参数正常。在运行人员撤出最后一只油枪时,锅炉延时点火MFT信号发出,MFT动作。

2操作情况检查

检查操作记录,MFT前后2分钟操作员行为记录,当时因机组负荷已超过不投油稳燃负荷,11:44:56运行人员操作程控停止油枪按钮开始逐步撤出油枪。11:44:59最后一只#1角小油枪油阀开信号消失,11:45:00“延时点火”MFT发出。(因SOE记录时钟和历史数据站时钟不一致,相差43秒,报告中的时间有差异)。检查机组操作员站监视模拟图,“锅炉吹扫完成”状态信号仅在“锅炉MFT首出”和“锅炉吹扫”两幅画面中显示,当锅炉MFT未出现以及锅炉点火吹扫完成之后运行人员便不再监视该画面,造成“锅炉吹扫完成”信号未复位情况不能及时被发现。

3保护逻辑检查情况

点火延时触发条件为:锅炉吹扫完成后10分钟后未检测到有油枪投运,且锅炉吹扫完成信号持续存在,触发MFT。查阅组态内部延时点火逻辑,延时点火构成条件为“任一油枪已投运取非”且无“锅炉吹扫完成信号”。调阅历史趋势,锅炉MFT前“锅炉吹扫完成信号”一直发出,当撤出最后一只油枪时,“任一油已投运取非”条件也满足,“延时点火”MFT触发。

由此上溯检查“锅炉吹扫完成信号”保持原因,检查“锅炉吹扫完成信号”RS触发器复位条件为:“炉膛有火”信号发0.2s脉冲或者MFT信号发2s脉冲信号复位。“锅炉吹扫完成信号”保持原因为“吹扫完成信号”RS触发器复位端未接受到复位信号,查阅本页逻辑扫描周期和DPU运算周期均为0.2s,与“炉膛有火”脉冲信号宽度相同,并且RS触发器页内功能块扫描顺序号为15-54,“炉膛有火”脉冲功能块顺序号为15-56,经DCS厂家研发部确认,当脉冲宽度等于或小于逻辑页面运算周期,并且RS触发器块扫描顺序先于RS触发器复位端功能块扫描时,存在触发器复位信号丢失的可能,在本次事件过程,发生了“炉膛有火”脉冲信号丢失现象,未能复位“吹扫完成信号”。

检查已改同类型机组DCS组态,相同的“炉膛有火”脉冲功能块时间参数设置为2s。

检查本次事件机组DCS改造后“炉膛有火”脉冲功能块时间参数设置为0.2s。

4原因分析

1)本次锅炉MFT原因为“延时点火”信号误发。

2)“延时点火”信号误发原因为:最后一只油枪撤出时,“锅炉吹扫完成信号”保持存在。

3)“锅炉吹扫完成信号”保持原因:组态中“锅炉吹扫完成信号”复位信号“炉膛有火”信号脉冲设置太短,功能块扫描顺序不合理,在程序扫描时复位信号丢失,未能正确复位“锅炉吹扫完成信号”,在撤出最后一只油枪时,满足“延时点火”MFT条件,锅炉MFT。

4)脉冲参数太短与功能块扫描顺序不合理的原因:机组DCS改造时未能与已改造完成的同型号机组组态完全核对比较,没有发现参数不一致,留下隐患。

5建议

1)“炉膛有火”脉冲信号设置由0.2s时间改为5s,并在“延时点火”保护出口增加“煤层已投运闭锁延时点火保护”限制条件,消除逻辑误动隐患。

2)将“吹扫完成”信号加入DCS明显位置画面报警,引起运行人员注意。

3)对另外一台机组DCS系统逻辑及功能块参数设置进行排查。

4)加强DCS系统时钟管理,保证系统时钟一致。

参考文献:

[1]DL/T1091-2008.火力发电厂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技术规程[S].

[2]崔振兴.首次点火连续三次点火失败MFT逻辑优化[J].电力行业信息化优秀论文集,2013,360-362.

[3]朱江涛,朱介南,高瑾尧等.1000MW机组塔式锅炉炉膛防爆控制逻辑的优化[J].神华科技,2010,8(1),34-36.

[4]杜强.田集电厂600MW超临界机组MFT系统相关逻辑分析[J].华东电力,2008,36(6),104-107.

[5]朱晓星,王伯春,申爱军.国产600MW超临界锅炉FSSS系统分析[J].湖南电力,2005,25(增刊),37-41.

[6]李培松、姜义到,李文健.大容量火电机组锅炉FSSS逻辑设计若干概念[J].电站系统工程,2001,17(3),178-180.

作者简介:

党龙(1976-),男,陕西澄城。高级工程师,工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型火电机组生产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