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对当代中学生的文化影响设计论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论语》对当代中学生的文化影响设计论证

马晓珍

四川西充县晋城中学马晓珍

提到传统文化,当首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精神。孔子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而《论语》这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研究孔子思想和生平最珍贵的资料,在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上曾经起过并正在起着巨大的影响。东汉时,《论语》进入经书行列,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之书。南宋理学家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其中《论语》被列于首位。元明清六百年间,“四书”一直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有人认为,“《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事实上,《论语》对日本、朝鲜甚至欧洲一些国家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据统计,日本现存德川幕府时期的《论语》研究论著就将近九十种。

16世纪下半叶,欧洲传教士将《论语》首次传到西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还有被马克思称作“现代政治经济学始祖”的魁奈等欧洲著名人物,对孔子的思想、人格都十分崇拜。直到现在,还有不少西方思想家,力图在孔子学说中寻求解决伦理道德方面问题的启示。据载,两千多年来,《论语》研究的各种版本已达三千多种,浩如烟海。

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云集巴黎,会后发表了一则共同宣言:“全世界想在20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那儿去吸收智慧。”国外有学者称:“21世纪是儒家文化的世纪。”随着中国国学在国外的传播,三千多座孔子学院的建立以及每年世界祭孔大典的盛行,对《论语》的学习与传承蔚然成风。

然环视国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远不如台湾自觉而有序。因“五四”新思潮和文革破四旧以及当今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传统国学以致到了断层之危地。学生对《论语》和孔子只有一个大致甚至妖魔化的印象,就连许多的语文老师竟未完整读过《论语》。抢救性阅读迫在眉睫。

2010年9月,四川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我们利用这一契机,秉承课外阅读新课程精神——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对2013届高中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在3~4学期内系统全面地实施《论语》的学习、探讨和研究。

总目标: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感受仁者情怀,勇做少年君子。

(1)做人的影响:为中学生打“精神的底子”,系住中华文化的根,奠定人文底蕴。

《论语》思想丰厚,富含哲理。它的贵仁重德的人生观、主和尚通的人际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及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以仁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义制利的经济思想、任重道远的使命感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而作为当代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将在此次的研究中着重探讨《论语》对当代中学生做人的影响。

(2)文言知识的影响:文言释义,提升文言学习兴趣和自我感化能力。

《论语》中的实词、古今异义、使动、意动等现象,虚词的特殊用法等是训练学生阅读古文能力的好教材;其语言乃先秦正宗口语,文言纯正,举一反三,利于应试教育,事半功倍。

(3)作文方面的影响:《论语》中的成语以及格言警句可以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库,提升作文表达能力。

我们希望通过对《论语》的学习、探讨、研究,能丰富广大中学生的语言积累,能潜移默化地改变同学们的性格气质,以维护人性光辉,以提升人格的品质,以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

而要想学习好先哲的思想,必须以联系实际的方式才能将这脱节的哲学——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智慧、春秋时期的世界——应用于当世,才能让《论语》中伟大的思想发挥其应有的济世之道。

三、此次研究采用的思路应遵循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一般认知规律,由感性到理性,由课内到课外,由阅读到做人进行延伸。

首先,走进孔子——寻找民族根——认祖归宗。通过孔子生平客观介绍、儒家古今历史寻踪等,在《论语》外围作简明扼要的勾勒,目的是激起兴趣,激发豪情。

其次,开讲《论语》——讲、思、辨、行——文道一统。我们将每周用一节课时间讲解,从音、义、形到人物形象、哲理思辨、现实意义、指导作用等一一落实,以期全面完整读懂,读通这“儒家天下第一书”。

再次,少年君子——修身悟道——知行合一。最终归宿到学生文化层次的全面提升。

此次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

一、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我们不但对它的政治背景、思想背景和学术文化背景要有深度的把握,要对其学术思想作整体的理解,同时对于贯穿其中的基本理念、重要范畴、典型案例等,也要细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这样才能做到整体与部分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二、现象分析与理论概括相结合

历史所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个看似分散、杂乱、无序的现象,而我们对于历史的分析却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些现象上面。我们要通过分析、加工和整理这些现象,概括出其本质的理论性的内容,从而实现现象分析与理论概括相结合。

三、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对于研究者来说,应该将研究对象置于共性与个性的双向互动框架中,借个性寻找共性,在共性中把握个性特征。

研究的技术条件:

①每生必备《论语通译》,该书融原文、重点诠注、全句翻译、精彩点评为一体,适合中学生自学。②时间上,一周一节正课,每天课前3分钟自读,采用蚕食蚁搬的读书策略。③校园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供使用。④附近有几百年历史的文庙,可供瞻仰。

实施的步骤:

①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订书,激发兴趣,孔子生平简介,学生《论语》印象初步调查,自读。

②实施阶段(2011年1月~2012年4月):讲解章节,读背抄译赛,祭孔大典,名师《论语》讲座,两次《论语》印象调查。

③总结阶段(2012年4月~2012年7月):收集资料,整理论文,总结成败得失,装订成册,推广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