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内翻畸形环外固定架矫形手术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足内翻畸形环外固定架矫形手术的护理

杨虹张

(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骨科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矫形术的护理及康复指导的效果。方法2014年1月一2018年1月收治的行外固定架治疗的僵硬型马蹄内翻足患儿8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全部患儿均得到满意护理,无并发症发生;随访畸形矫正满意。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至1年,术后A0FAS评分为(85.9±8.7)分,显著高于术前(54.3±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配合全面护理防治,在治疗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上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马蹄内翻足;矫形术;护理;外固定架;

马蹄内翻足并不可怕,是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儿童发生率较高的一种下肢畸形[l]。婴儿出生后父母仔细观察即可以现,可分为柔软型和僵硬型二种类型,前者大部分可通过手法整复矫正治疗,传统手术治疗不能对足部、正足的三维畸形进行有效矫正,而且治疗期间发生并发症较高,新生儿出生一周后就可进行推拿治疗,后者则常需手术治疗。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效果最好,不但可恢复足的正常形态,而且能恢复足踝功能,减少后遗症,能正常负重和健康行走。外固定支架的应用能从根本上改变足畸形的矫治,在对马蹄内翻足进行治疗时具有比较理想的效果“很多患儿经治疗后都能像正常人一样自如地奔走,不会造成残疾。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外固定架治疗大龄儿童(年龄〕7岁)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的护理,现做如下总结。

自2014年1月2018年1月我院采用足内翻畸形环外固定架矫形手术88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我院行外固定架治疗的僵硬型马蹄内翻足88例,其中男童48例,女童40例;年龄6一14岁,平均年龄(10士4)岁;58例为先天性,30例为外伤性。术前采用Laaveg一Ponseti评分系统对患足进行评分发现,优、良均为0足,中38足,差50足。

1.2操作过程:

手术经过:

1.术中所见:跟腱挛缩,术中予延长跟腱,矫正足高弓畸形后环形外固定架固定左足于跖屈位约95度左左,透视见各外固定架针眼位置良好,固定牢靠。

2.操作过程:

①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卧位,于左大腿中上1/3处绑缚止血带,碘酊、酒精消毒术区皮肤,常规铺巾,上止血带,压力45KPa。

②沿小腿下段后内侧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筋膜,暴露跟腱,按“Z”字形切断延长跟腱(跟腱延长约3cm);做左足背及左小腿下段前方各约3cm切口,将左足胫前肌腱从内侧离断后置于左足外侧,同时用骨凿行距下关节融合。

③生理盐水及汇涵术泰反复冲洗切口,清点器械纱布无误后于足背外侧切口内留置一条引流管,逐层缝合各切口。松止血带,患肢血运正常;将预先构制好的足踝环形架套于左小腿及足部,调整环形外固定架,使之轴线与患肢中线基本一致,分别于小腿下段穿入2根全针、2根半针,前足及足跟部各穿入一根全针、2根半针,保持左足中立、跖屈约105度位,将环形外固定架固定稳定左足适当矫形后位置(避免后侧皮肤张力过高)。

2结果

88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非常顺利,术中发现的情况及处理:术中麻醉满意,患者配合好,手术顺利,术中出血少,术后患者清醒,安返病房。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本研究所选对象为高龄儿童,他们开始对自我形象加以关注和重视,所以在疾病的影响下容易出现系列不良清绪,如焦虑、悲观以及自卑等;护理人员尽全力做好家属和患儿的宣教工作,让家长详细了解手术过程及注意事项,消除心理的焦虑;同时我们和家长一起多鼓励患儿,态度亲切、和蔼,让患儿情绪放松,从内心接受治疗并充满信心。

3.1.2生活护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加强营养摄入,完善常规术前检查,保暖防感冒。术前3天温水泡洗患足,清洁足部的皮肤不可破损。

3.1.3手法按摩手术前周围组织按摩,有利于挛缩软组织细胞生长,延长肌肉、肌腱,有利于手术的进行及术后康复[2-3]。用拇指指腹于患足跟腱、跨腱膜内侧副韧带处轻揉15min,再做脚底的外展、外翻、背伸活动,范围由小到大。

3.2术后护理

3.2.1体位护理术后患儿应去枕平卧6h,术后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常规吸氧,并加强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3.2.2定期观察患肢末梢血液情况,注意评估5P征:疼痛(pain)、感觉异常(paresthesia)、麻痹(paralysis)、无脉(pulselessness)、苍白(pallor)。对骨突处进行软垫保护,以防压疮。

3.2.3疼痛护理使用有效的止痛药和镇静剂来对疼痛进行控制患儿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护理人员及时评估患儿的疼痛级别、疼痛诱因,解除可能存在的疼痛刺激原,避免刺激性因素产生,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对患儿家长解释疼痛的原因、机制,争取家长支持和配合,嘱家长减轻疼痛措施,从而减轻患儿负性情绪,缓解压力。通过游戏、交流、抚触等多种形式尽量引导患儿,分散注意力,从而减轻疼痛。应用物理因子疗法减轻局部疼痛,尽可能满足患儿对舒适的需要,做好清洁卫生护理,定期变换体位,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加强患儿的针道护理、外固定管护理,加强患儿的肢体功能锻炼,进而来有效恢复患儿的患肢功能,让术肢水肿发生率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降低。

3.2.4术后护理加强营养支持,预防感染。术后清醒即开展足趾被动运动,采用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循序渐进原则,包括背伸、外展等活动,通过肌肉泵效应促进肿胀消失,减少肌肉萎缩。肿胀消失后嘱家长加强足趾活动量,每日3次,每次20min,并逐渐加大训练强度。后期逐渐负重,引导正常步态形成。坚持手法按摩放松肌肉,逐渐进行负重和步行训练,纠正不良姿势。康复训练至少坚持半年以上。

参考文献

[1]孙青刚,康庆林,徐佳I血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重度足拇外翻疗效分析田国际骨科学杂志,2025,36(6):445一448.

[2]陈丽珊,汤垂丽,谢玫玲,等.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矫正术的护理[J].吉林医学,2006,27(6):637-638.

[3]龙启美.胫骨前肌外移改良术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术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4):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