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黄永梅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武乐镇初级中学,537100)

摘要:当今社会下,人们对于教育教学的要求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人。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将道德与法治作为了组成初中教学体系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主要阐述在新课改要求下,对于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并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相关教育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生大概在12-13岁入学,这个时期的学生刚刚脱离稚嫩,开始步入青春期的他们,个性与独立的思想开始成型,并趋向于成熟。无论是性格还是心理,初中生有着明显的特殊性。很简单的形容,步入初中的学生犹如一张白纸,接受外界什么影响,他们就会染上什么色彩,如果让初中生接触到一些不良事物,很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和思想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初中这个至关重要的阶段,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其展开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将具体阐述,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对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并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

以目前现状来说,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已经得到了社会上全方面的认可,其重要性更是督促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竭尽所能的完成这一教育指标。教师应如何有效的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如何让每一位学生将道德与法治深深烙印在脑海中,成为了教育重点的研究内容。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育工作者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必须做到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身作为教育的主导者。但是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依旧充斥在整个课堂氛围中,学生只懂念、背,而不懂理解,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非常严重的错误,并且极大地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在目前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文字内容死记硬背,教师的教育工作也仅仅只围绕着课本进行。教师告诉学生,课本上哪句话是重点,哪句话需要认真记忆,考试中会遇到,却往往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思想情感变化,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填压式的强迫学生去背诵,为了考试与记忆,完全没有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真髓所在。人有一个非常短暂的记忆期,死记硬背带来的后果就是出现学生应付老师,在课堂上记忆后,隔天就遗忘,这种教学模式同样也会使学生感到疲倦,产生反感等负面情绪,遇见问题时思想不决断,完全按照课本照搬,这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有极大地负面影响。

以目前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来看,初中生正直青春期萌芽,对于自己未接触过的事物存有新奇感,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着手了解的地方。作为一个引导者,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自行探索道德与法治的内容,通过发掘探索,理解其内容,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2.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学策略

2.1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新课改重点强调的因素。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理应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发掘学生的兴趣点所在,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充分融入到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氛围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魅力,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联系实事、历史、趣闻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的知识点,来有意识的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学习氛围。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准备一些视频影像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加深知识点的印象,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以维护国家利益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在课前,可以充分准备一些近年来我国国家利益受到其他国家侵犯的案例,以图片、影像资料的形式,通过多媒体设备在上课时投放出来。例如钓鱼岛事件,教师可以查找有关钓鱼岛历史的相关资料,或者从一些影视作品上剪辑部分,也可以通过古籍记载的图片加以说明。一个国家的总体利益的重要性,如果丢失国家的利益,将会带来的损害有多么严重,可以通过一切数据,对国民生活现况进行对比,让学生充分理解国家利益至上,国家好,大家才会好的道理,并且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为了建设美好祖国而尽一份力。

通过视听的结合,教师能够有效地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维护国家的利益,自己肩负的责任又有哪些,引发学生对自身的审视,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学生在通过资料的教学后,会产生浓郁的爱国心理,有助于教师进一步讲解国家整体利益大于一切的思想。

2.2结合实践生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术性理论性较强的科目,更倾向于开放式的学科。法治教我们律己,道德教我们做人,对于一个事件,它的答案往往是不固定的,分析案例需要从多个方面考虑,这就为学生思维迸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教师来说,理应把握好这个互动沟通的教学环境,通过引导,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事情的处理解决能力,实现学以致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使用辩论的方式,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观点的辩论,可以围绕当下一些热点的话题。比如在讲到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时,可以着重讲解珍爱生命这一节课。以近期一个小学女生在手机上留下视频向父母告别,之后服毒自杀的案例为例,小学生已然承受着如此重的压力,不得已选择轻生。对于压力这件事,初中是学生顶着压力最高的三年。比较符合他们现在的自身情况,对现在学生压力是否过大,可以展开一次辩论。教师可以将课堂完全的交给学生,之后在对于缓解压力一事做一个总结,告知学生,学习需要劳逸结合,有压力,才有进步的动力,不要遇到一点点小事就轻易退缩,放弃生命,生命的宝贵就在于一生中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事情,各种各样的人,有进有退,生命才会丰富多彩。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可以直接聆听到学生心中所想,同时,了解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宣扬珍爱生命,守护生命,给生活在学习重压下的初中生们多一份安全保障,让他们理解自身所承受的压力都是值得的,每一个人都非常辛苦,非常努力,终究会有回报。

3.结语

本文通过详细举例,阐述了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对初中生道德与法教育教学相关的一些问题。在当今教学环境中,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实践存在较多的问题,希望能够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继续改进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以主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作为主体去学习,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使教学质量稳固上升,以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黎良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改革初探[J].法治博览,2017,(04):26-28.

[2]安琪.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新路径探寻[J].科教导刊(下旬),2016,(08):72-73.

[3]林莉.思政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J].学习月刊,2014,(06):98-99.

[4]施莉霞.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探讨[D].苏州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