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增大及术后血肿复发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增大及术后血肿复发因素分析

张小宝

张小宝(四川省平昌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636400)

【摘要】高血压容易在进餐、精神刺激、用力的时候诱发脑出血,可能与血压大幅度波动致病变血管破裂有关。此时机体组织启动凝血机制出血停止。部分病人入院后病情急剧恶化,血肿增大。部分病人手术后血肿复发,影响预后。我院所见相关因素分析如下。本文讨论较有临床意义的血肿增加

【关键词】目的方法结果结论

资料:09年~12年6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病人149例,男83例,女66例,年龄91岁--42岁,平均66.5岁,huntor分级Ⅰ级--例,Ⅱ级--例,Ⅲ级--例,Ⅳ级--例,Ⅴ级--例。无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

治疗方法:脑实质出血为主,幕上≥30ml,幕下≥10ml。此外者予控制血压、镇静、止血等相关处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CT,复合以上条件者手术治疗。

脑室出血为主伴梗阻,脑室引流治疗。必要时用尿激酶辅助治疗,待脑脊液引流通畅后拔管。

混合型者引流(无梗阻性脑积水者不引流)加开颅。

本组以基底节区(纯尾状核少见,列入此区)及丘脑出血为主。前者通过颞上回近侧裂及中央沟近侧裂入路。

结果:GOS预后评分,Ⅰ级--例,Ⅱ级--例,Ⅲ级--例,Ⅳ级--例,Ⅴ级--例。共手术治疗79例,观察后血肿复发行手术治疗15例,手术后血肿复发5例,再次手术2例。

本文增加是指较有临床意义的增加(几乎≥一倍),入院时GCS=3分且未做手术者不统计

图1基底节区较小血肿,观察期间复发,复发血肿见多处伪脚

图2患者为81岁老年男性,患高血压、高心病、慢支炎,保守治疗血肿自行吸收。

讨论:高血压在无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常导致血管壁损伤,当动脉粥样硬化、血液流变改变(如涡流,管径突变)相继或同时发生后血压大幅波动可致病变血管破裂出血。常于进餐、精神刺激(搓麻将及吵架等)、用力的时候诱发。此时机体组织启动凝血机制,达到与出血力量平衡后出血停止。部分病人发病时即刻死亡,可能与短时间出血量大或脑干出血有关。

一些病人(大多神志清醒者收入神经内科)入院时以偏瘫、失语、轻微头痛。很平静,血压较高,多在140~160mmHg左右。预后好,功能恢复与出血部位有关。

部分病人发病时以头痛或偏瘫为主要表现,入院后意识进行性变差,这些大多是伴有高心病、冠心病、反复脑梗塞、糖尿病、凝血机制差,反复脑血管意外,入院时主要表现为烦操、缺氧、超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癫痫发作、呕吐伴呼吸道梗阻,以上原因致出血压力增加。这些均与目前主流观念相一致。本文认为高血压时间、性格特征、烟酒嗜好、饮食结构、雌激素及出血部位皆有密切关联。其中以31年以上高血压病史、糖尿病、慢支炎为主要相关疾病。本文术前出血病人重点讨论出血部位对再出血的影响。

脑叶出血,以颞顶枕叶交界区多见,此区微型动脉高度集中(尤曼斯神经外科学,1381),出血点(术中责任血管表浅)表浅,血肿向髓质方向扩展,相邻皮质血管累及少。不易进行性出血。

丘脑出血,为丘脑穿支动脉出血,出血较早破入脑室,加重少见,考虑为综合因素至血压不易控制有关。

基底节区出血,此区核团多,且有内外囊相隔,血肿多沿内外囊及核团之间的间隙发展,但各核团血供丰富,供血血管有一定区别,分别由外侧、中间及内侧豆纹动脉供血,血肿扩大时往往累及新的血管,加重出血。可见向前自尾状核前破入脑室,向后自丘脑后破入脑室,亦可见直接从尾状核和丘脑之间破内囊入脑室(一例),向下向上累及相邻神经组织,向外可突破外囊及岛叶。

脑叶出血手术时平脑沟进入,最好在显微镜下操作,减少皮质及皮层血管损伤。术后暂无复发出血案例。基底节区出血手术时从颞上回近侧裂(张力较高,分离侧裂危险)进入,最好在显微镜下,术者坐患者枕部侧,皮质切口约2cm,岛叶表面注意保护中动脉,清除血肿时注意控制吸力,先中央后周围,电凝好每一根责任血管。术后出血早期见于术中止血困难、累及其他血管及术后护理差等综合因素至血压高所致。本组可见皮层血管损伤致血肿复发。显微镜下操作及ICU成立后术后暂无复发出血案例。

综上可见术前出血与出血部位、血压高低、基础疾病控制均密切相关,当出血压力与凝血机制及周围组织压力平衡时,出血减少停止。术后出血与手术操作、基础疾病控制及护理质量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