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经括约肌型肛瘘的有效性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经括约肌型肛瘘的有效性评价

郗昌磊

(荆州市中心医院肛肠外科434020)

摘要:目的对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经括约肌型肛瘘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抽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之间102例我院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以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全部10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并且分别采用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和常规切开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护理,对两种治疗方式的有效性进行观察及对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人数为47例,占比92.15%,对照组治疗有效人数为42例,占比82.3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采用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的方式进行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经括约肌型肛瘘;有效性

肛瘘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肛门疾病,对于经括约肌型肛瘘,手术治疗的过程相对复杂,并且患者术后的复发率较高。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肛瘘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本次研究中,我院以102例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别予以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和常规切开手术治疗,并对两种方法的治疗有效性进行观察和对比,如下为我院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排除精神类疾病患者、智力障碍患者、心脏病患者、高血压患者、12岁以下儿童和60以上老年人,我院将患有经括约肌型肛瘘的102例患者设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全部经过确诊,入院时间均为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之间。将102例患者以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中含51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男性为37例,女性为14例,年龄在26——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5±3.2)岁;对照组患者男性为35例,女性为16例,年龄在25——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6±2.3)岁,两组患者全部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对比。本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家属同意,并且已将目的、方法、预期结果告知患者。

1.2治疗方法

在我院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分别予以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和常规切开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方法如下:

1.2.1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

为患者进行骶管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指导患者取侧卧位并进行常规消毒,使用探针经外口对瘘管进行探测,后沿外口将患者皮肤黏膜即瘘管切开,切除瘘管后对患者皮缘进行修剪,患者完全无活动性出血后为其进行加压包扎。

1.2.2观察组患者治疗方法

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后使其取左侧位,使用探针经外口对瘘管进行探测至找到内口,经探针于患者瘘管上方肛缘括约肌间沟做出1.5——2cm的弧形切口,进入内外括约肌平面以后,对瘘管进行分离,为患者缝合切口后,继续对外括约肌进行分离并切断瘘管,若出现发生感染的肉芽组织,应及时将其切除并为患者进行清洗,将真皮组织补片与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浸泡,5——10min后填塞至患者瘘管内并进行缝合固定,最后对外口处补片进行修剪和加压包扎。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疗效评价标准: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并且切口愈合情况良好,术后随访未见复发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并且切口愈合情况良好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不显著甚至病情加重为无效。显效+有效=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统计软件实验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例(n)、率(%),通过卡方(χ2)检验分析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人数为47例,占比92.15%,对照组治疗有效人数为42例,占比82.3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一。

3.讨论

肛瘘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肛瘘外口反复流出少量分泌物,并且能分泌物为脓性、血性或粘液性,能够对患者的肛周产生刺激,使肛周出现瘙痒感和潮湿感,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发生湿疹,使患者感到疼痛和乏力,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下降,所以,应及时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治疗,以提高患者的预后,使其生活质量能够尽快恢复。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以102例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别予以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和常规切开手术治疗,并对两种方法的治疗有效性进行观察和对比,通过上文中的表格我们能够了解到,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人数为47例,占比92.15%,对照组治疗有效人数为42例,占比82.3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我院认为,对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采用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的方式进行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崔金杰,王振军,郑毅等.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经括约肌型肛瘘[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15(12):1232-1235.

[2]陈哲,郑毅,王振军等.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高位单纯性肛瘘的临床疗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3,12(7):512-515.

[3]田颖,张忠涛,安少雄等.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在单纯肛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5,18(12):1211-1214.

[4]武文静,杨关根,杜忠举等.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瘘的临床疗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4,(12):1194-1197.

[5]唐长菱,张征帆,马松良等.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疗效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7,32(4):357-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