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不良情绪、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不良情绪、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祝虹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重庆401520)

【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不良情绪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7月—2018年3月本科接诊的脑梗死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A、B两组(n=40)。对所有患者都施以常规护理,同时对A组辅以心理护理干预。分析两组不良情绪的缓解情况,比较ADL评分等指标。结果:A组干预后的SDS和SAS评分比B组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A组干预后的ADL评分为,比B组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积极对脑梗死患者辅以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消除其不良心理,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脑梗死;应用价值;心理护理干预;不良情绪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8-0315-02

在脑血管疾病中,脑梗死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主要由神经细胞与局部脑细胞血供不足所致,可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较大影响。因本病的治疗比较困难,若患者在发病后不能及时接受对症治疗,将会增加其死亡的风险。此研究,笔者将重点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7月—2018年3月本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A组和B组各40例。A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为45~78岁,平均(60.3±7.2)岁。B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为46~79岁,平均(60.5±7.3)岁。所有患者都经MRI或者CT等检查确诊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有不同程度的肢体麻木、头晕与恶心呕吐等症状,意识清楚,病历资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

(1)交流障碍者。(2)有阳性精神障碍病史者。(3)精神异常者。(4)中途退出研究者。

1.3方法

80例患者都实行常规护理,内容有:疾病宣教,生命体征观察,按时协助患者翻身,饮食指导,以及用药护理等。A组加用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详细如下:

(1)和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尽可能的予以其满足。注意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患者的焦虑和担忧等不良情绪进行干预。利用温和的语言关心、安慰患者,多尊重患者的想法,予以患者足够的理解、体贴和关爱,让患者能够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从而有助于缓解其不良心理。

(2)查房过程中,主动询问患者的心情以及身体状况,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全面掌握患者情绪变化,然后再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其不良心理进行干预。将本院治疗成功的案例简单告诉患者,让患者树立起面对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配合度。

(3)及时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向患者详细介绍脑梗死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危害、临床表现、治疗手段、注意事项等,并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作出详细的解释,以帮助患者消除心中的困惑,让患者能够安心接受治疗。

(4)为患者营造一个轻松和愉悦的治疗氛围,可定期在院内组织患者开展文体活动,让患者能够通过参与活动缓解不良心理。指导患者采取深呼吸、聊天、看电视节目以及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促进紧张不安、焦虑与担忧等不良情绪快速缓解。每日与患者进行一次半小时以上的沟通,站在患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充分了解患者的基本需求,并对其言行进行体会,然后再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关心、安抚患者,让患者的自卑、紧张和恐惧等心理得到有效的消除。

1.4评价指标

利用SDS和SAS评分量表评价两组干预后的心理状态:分值越高,提示心理状态越差。根据ADL评分标准对两组干预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分值越高,提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1.5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t用于检验计量资料,即(x-±s),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即[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理状态分析

干预后,A组的SDS、SAS评分比B组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如表1。

3.讨论

当人体的脑部发生供血障碍的情况之时,会引发脑组织缺氧/缺血的症状,使得脑部组织软化与坏死并形成了梗塞,即脑梗死,本病属于是一种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且可致人残疾和死亡。此外,本病的并发症也比较多,能够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创伤。因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比较容易产生抑郁、紧张、烦躁与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对其病情的恢复造成了不利影响,所以,临床还应加强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力度。

此研究中,A组干预后的SDS、ASA和ADL评分明显优于B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提示,心理护理干预在脑梗死中的应用,可帮助患者减轻心理不良负担,缓解紧张、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治疗配合度,促进病情恢复,改善预后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脑梗死患者用心理护理干预,效果好,不仅有助于缓解其不良心理,还能显著提升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婷.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负性心理、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5,(18):162-165.

[2]叶迈蕴,郑淑智,张孝琴,等.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9-10.

[3]宋晶,刘强.行为及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4):824-826.

[4]刘奇玉,徐锡春,刘燕,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7):784-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