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国内“认知与隐喻”研究述评(2000-2015)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3

21世纪国内“认知与隐喻”研究述评(2000-2015)

朱玲王玲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概念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核心内容近年来备受业界关注。本文对过去16年间(2000—2015)刊登于国内14种主要期刊上,关于“认知隐喻”研究的文章进行分析整理,结果显示:“认知和隐喻”相关研究在过去16年呈上升趋势,跨学科研究趋势明显,但隐喻能力应用于外语教学中受关注度不高,并且相关研究多偏理论探讨,实证研究缺乏,隐喻能力测量标准也未统一。认知语言学中对“隐喻”这一基本术语的概念解释存在内涵泛化现象等均需引起重视。

关键词:概念隐喻;隐喻能力

二语学习者常将母语思维套用在目的语的形式上,因而出现语言不地道现象,或者说缺乏概念流利性。概念流利和概念隐喻能力息息相关,故本文对2001年至2015年这15年间的相关文章进行了分析整理,总结出相关研究趋势,未来发展方向和理论框架的不足。

一、[]文献收集整理及分析

(一)文献来源及梳理方法

笔者此次检索了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16年间关于认知隐喻研究的期刊论文,主要检索对象是中国大陆10个主要期刊:《外语界》《外国语》、《外语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学刊》、《外语与外语教学》、《现代外语》、《外语教学》、《当代语言学》、《中国外语》等。检索的标准是文章的标题、主题词或摘要含有“认知隐喻”或“隐喻”,再根据王霜梅对“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所做的区分,将检索到的文献进一步整理,删减掉属于修辞隐喻研究的部分。[1]为了使检索结果条理清晰,便于查看,笔者参照了孟志刚等人对相关研究做的分类,将结果分为认知隐喻的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和理论应用研究三大类。[2]最后进一步按照研究方法,将其分为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两大类。

(二)数据分布情况及特点

如表1所示,本次检索结果包括10大核心外语类期刊中的443篇相关论文,2000年至2015年关于认知隐喻的研究趋势呈不规则变化,研究热度时高时低,数量较多的是2014年,高达到43篇,占总数的9.7%,紧跟其后的是2008年和2011年各自的39篇,均占总数的8.8%,以及2013年的36篇,占总计论文数的8.1%。各大期刊中当属《外语学刊》和《外语与外语教学》对认知隐喻研究较为关注,本世纪以来刊登相关文章分别为89篇和82篇,关注较少的是《外语界》和《当代外语》分别仅有7篇和6篇。

二、研究范围分类情况及特征

根据研究分类,此次检索到的文献可分为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和理论应用研究三大类,如表2所示,前两类研究论文数量较为接近,分别为179篇和198篇,占总检索数量(443)的39.7%和44.7%,而理论应用研究明显较之二者偏少。此结果较之孟志刚等学者对1990-2010年相关文献所做的抽样研究结果有明显变化,笔者分析原因有三点,其一,两者检索期刊名目及数目不尽相同;其二,两篇文章检索的时间段不同,从表1看来,2010年以后,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明显增多,并于2014年达到顶峰;其三,笔者在整理数据时,仅保留了认知隐喻相关研究,删减了传统修辞隐喻研究的部分。下面就跟各部分检索分析情况进行简单介绍:

(一)宏观理论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关注认知隐喻的基本概念,工作机制,表征,研究模式和理解过程等。由于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结合,认知隐喻理论的建构,如开篇所提,难免借助于其他学科。

此类论文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研究特点或自身理论及表征阐释阐释特点,如文旭、匡方涛(2002)[3]、赵彦春(2000,2014)[4][5]、王文斌、熊学亮(2008)[6]等。如果说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是体验哲学,那么隐喻的认知说则区分了传统隐喻(修辞隐喻)和现代隐喻(认知隐喻)。修辞学中明喻、提喻和隐喻是有所不同的,而广义的认知隐喻理论则认为明喻属于隐喻,关于认知隐喻概念的界定研究包括束定芳(2003)[7]、俞建梁(2006)[8]等。

(二)微观理论研究

微观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隐喻:覃修桂、黄兴运(2014)[9]、张征、杨成虎(2013)[10]、汪少华、樊欣(2009)[11]、语法隐喻:杨波(2013)[12]、陈新仁(2014)[13]、张德禄、雷茜(2013)[14],时间隐喻:徐英平(2006)[15]、周榕(2000)[16]、张建理、骆容(2007)[17],空间隐喻:张继文(2010)[18]、刘丽红、张积家(2009)[19]、王建兰(2009)[20],语篇隐喻:刘汝荣(2013)[21]、高圣兵(2006)[22];刘承宇(2002)[23]等。

从表2可知道微观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并占据认知隐喻研究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微观理论视角下,隐喻表征等从跨学科角度分析研究逐年增多。这无疑是为今后的认知隐喻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学科基础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人类的思维具有隐喻性,我们身边所有体验活动都可以用隐喻加以解释和理解。

(三)理论应用研究

王寅亦提出三合一的语言教学观,即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24](p494-495)在理论应用研究方面,学者们普遍关注认知隐喻理论对教学的启示和对实际的解释作用。教学方面主要集中在二语习得和认知隐喻理论结合,将隐喻用于教学,提高学生隐喻能力方面。相关文章主要包括蒋敏、王荣明(2015)[25]、陈朗(2013)[26]、(杨娜,2014)[27]等。

三、中国认知隐喻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成员,概念隐喻也存在概念内涵泛化的问题。隐喻既是心理空间之间的概念映射(解释手段),又是概念整合和映射的表层产品,也就是语言本身(目的)。当同一术语包含两种对立的语义内涵时必然导致该术语语义不清,内涵泛化等现象。由于学界对于隐喻能力的定义至今未有定论,隐喻常与“像似性”“映射”等术语等同理解。同时由于语法语义联系密切,隐喻也常与“语义变异”、“标记性”或是“语义扩展”等术语混淆使用。[28]

研究范围方面,认知隐喻理论研究较之2010年前已有明显进步,宏微观研究齐头并进,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将宏观微观理论研究结合,深入探讨,界定清楚隐喻能力的概念,统一测量标准,完善理论框架。同时,目前研究以理论探讨为主,缺乏相关实证研究,尤其是针对外语教学的实证研究。

(二)发展趋势预测

在过去的16年里,围绕认知隐喻理论发表的论文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很大突破,认知隐喻研究显然成为热门课题。从认知视角研究隐喻同认知语言学一样也存在跨学科性,未来研究可扩展为跨域多维研究,向理论为辅,实证为主方向发展。也有学者提到,隐喻的理解,本体喻体间的转换过程,隐喻意义的心理表征和转换也未曾涉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可借鉴从此入手。[3]另外,应用方面可扩宽视野,二语习得与隐喻能力培养方面还停留在表面现象描述层面,若能进一步研究,完善理论框架,明确具体的操作步骤,统一测量标准,将为概念隐喻研究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王霜梅.从修辞到认知——浅析两种不同隐喻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04:11-13.

[2]孟志刚,熊前莉.中国认知隐喻学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2(01):48-53.

[3]匡方涛,文旭.隐喻的认知语用学研究[J].外语学刊,2002,04:42-45.

[4]赵彦春,黄建华.隐喻──认知词典学的眼睛[J].现代外语,2000,02:152-162+151.

[5]赵彦春.隐喻的维度、机制及归并[J].外语教学,2014,02:1-5.

[6]王文斌,熊学亮.认知突显与隐喻相似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报),2008,03:46-54.

[7]束定芳.论隐喻与明喻的结构及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

02:102-107+161.

[8]俞建梁.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又一奇葩——《认知隐喻学》评介[J].现代

外语,2006,02:206-209.

[9]覃修桂,黄兴运.概念隐喻中始源域“多元性”的体验哲学观——以汉语

诗词中“愁”的概念隐喻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05:24-29.

[10]张征,杨成虎.概念隐喻恒定性原理中的“彰”与“障”问题[J].外语

学刊,2013,04:44-48.

[11]汪少华,樊欣.概念隐喻、概念整合与语篇连贯——以一则商业报道为例

[J].外语研究,2009,04:24-29.

[12]杨波.概念语法隐喻的认知视角[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05:27-35.

[13]陈新仁.语法隐喻的认知语用解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02):33-41.

[14]张德禄,雷茜.语法隐喻研究在中国[J].外语教学,2013,03:1-6.

[15]徐英平.俄汉语“上、下”空间隐喻对称性考证[J].外语研究,2006,01:

17-19.

[16]周榕.时间隐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J].现代外语,2000,01:58-66.

[17]张建理,骆蓉.汉英空间-时间隐喻的深层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

2007,02:68-73.

[18]张继文.空间方位与思维认知:《古今和歌集》的空间隐喻考察[J].外

语研究,2010,03:16-19.

[19]刘丽虹,张积家.时间的空间隐喻对汉语母语者时间认知的影响[J].外

语教学与研究,2009,04:266-271+320.

[20]王建兰.俄汉语世界图景中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模型[J].外语研究,

2009,06:29-33.

[21]刘汝荣.语篇隐喻的语境分析模式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06:

24-28.

[22]高圣兵.语篇隐喻性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02:47-50.

[23]刘承宇.语篇隐喻的符号学与认知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05:

58-60.

[2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5]蒋敏,王荣明.二语概念隐喻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外语界,2015,04:

51-57.

[26]陈朗.近十年国外隐喻能力实证研究主体脉络梳辨——以伯明翰大学

Littlemore博士的研究为视点[J].外语界,2013,03:57-66.

[27]杨娜.二语隐喻能力与词汇认知系统的构建[J].外语研究,2014,

02:7-12

[28]王馥芳.认知语言学核心术语面临理论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

报,2015-03-09(A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