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应用BMP对放疗部位种植体骨整合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

/ 2

局部应用BMP对放疗部位种植体骨整合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

李晓华1刘宏2(通讯作者)

李晓华1刘宏2(通讯作者)

(1大连中山天津街口腔门诊116001;2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大连116023)

【中图分类号】R78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9-0283-02

骨形成蛋白(BMPs)是一类有着相似结构的骨生长因子,可以诱导间质细胞分化为软骨和骨,它在软组织中诱导骨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即诱导因子、靶细胞和适宜的环境。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成年雄性杂种狗4只,体重16-20kg。

2、实验仪器

双能X线骨密度仪:Lunar公司提供,DPCX-L型,周围扫描方式,小动物模式分析软件。Leica1600型锯割切片机、PhILIPSXL30扫描电镜、SIGMAKEVEX能谱分析仪、MteaMorph/DP10/BX41显微图像分析系统、荧光显微镜带自动照相和数字成像装置、2300c/D医用直线加速器等。

3、BMP与透明质酸钠凝胶复合。

4、实验分组:

实验组A拔牙术后1个月,在每一侧下颌骨无牙区行种植术,各植入4枚钛合金种植体,种植体植入后一周内给与抗生素。种植术后3个月,一侧下颌骨接受放射线照射。使用Varian2300c/D型医用直线加速器,以中线为边界,3×5cm2视野,单一剂量15Gy,上下对穿照射,剂量率400cGy/分钟。另一侧不接受照射,作为自身对照。并于种植后1个月、和处死前拍摄X光片。

实验组B拔牙后1个月,一侧下颌骨无牙区接受放射线照射,以中线为边界,3×5cm2视野,单一剂量15Gy,上下对穿照射,剂量率400cGy/分钟,另一侧不接受照射,作为自身对照。放疗一个月行种植术(同对照组),各植入4枚钛合金种植体,一周内给与抗生素,并于种植后1个月拍摄X光片。

实验组C拔牙后1个月,一侧下颌骨无牙区接受放射线照射,以中线为边界,3×5cm2视野,单一剂量15Gy,上下对穿照射,剂量率400cGy/分钟,另一侧不接受照射,作为自身对照。放疗3个月后行种植术(同对照组),各植入4枚钛合金种植体,一周内给与抗生素,1个月拍摄X光片。

5、观测内容:组织学观察、骨密度测量、组织形态测量、扫描电镜观察、荧光显微镜观察等。

6、统计分析使用SPSS8.0统计软件,依据实验设计对实验结果进行析因分析,检验标准取p=0.05。

二、实验结果

1.一般结果:共植入32颗种植体,其中与骨结合良好的有24颗,骨结合不良有7颗,脱落1颗,骨结合不良及脱落种植体均为先行放疗后种植组。

2.大体观察对照组和实验A组种植术后创口愈合良好无感染,裂开,种植体无松动脱落,实验A组放疗侧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1.5-2.5mm,种植体部分外露。实验B组,对照侧种植体愈合良好,没有种植体松动脱落,没有创口感染。放疗侧在种植术后一个半月发生放射性骨坏死,合并病理性骨折,4枚种植体均松动,骨折线上种植体脱落,种植体周围为坏死组织,无纤维结合或骨结合。实验C组,对照侧种植体均愈合良好,没有松动脱落,没有创口感染。放疗后3月种植,放疗侧在种植术后2个半月发生放射性骨坏死,未出现病理性骨折,有1枚种植体松动明显,但周围有纤维组织,其余3枚种植体1~2度松动,周围有较多纤维组织和少量骨组织。

3.X线片观察:愈合良好的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结合紧密,无间隙;愈合不良的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有由于骨吸收所致的阴影。正常颌骨与放疗后颌骨组织无明显差异。

4.BMP对骨密度的影响:各组间经方差分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间比较结果为:对照组内BMP组与无BMP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A组内BMP组与无BMP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B、C组内BMP组与无BMP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内BMP组与实验A组内BMP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内BMP组、实验A组内BMP组与实验B、C组内BMP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B、C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5.种植体-骨接触率的变化:种植体骨接触率最高的是对照组内BMP组,依次为对照组内无BMP组、实验A组内BMP组、实验A组内无BMP组,最低的是实验B、C组。经方差分析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间比较分析结果为:对照组内BMP组与无BMP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A组内BMP组与无BMP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B、C组内BMP组与无BMP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内BMP组与实验A组内BMP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内BMP组、实验A组内BMP组与实验B、C组内BMP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6.荧光显微镜观察:在各实验组的标本上都可见呈黄绿色的荧光带,证明各实验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新骨生成。

对照组:在种植体齿状结构与骨组织交界处,可见到分布均匀的荧光条索,在骨组织内可见到许多环状荧光带,但BMP组与无BMP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

实验A组:在种植体齿状结构与骨组织交界处,可见到分布不均匀的荧光条索,荧光条索的数量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减少,在骨组织内也可见到环状荧光带,这表明种植体植入后有新骨生成。

实验B、C组:由于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出现放射性骨坏死,因此,在种植体齿状结构与骨组织之间几乎看不到荧光条索,但在颌骨组织内可见到环状的荧光带,数目较少,实验B、C组内BMP组与无BMP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

三、讨论

由于BMPs在不同组织中含量差别较大,且在体内降解迅速,因此为了能有效发挥生长因子的治疗作用,目前修复骨缺损主要是将BMPs与各类载体复合以保持BMP的活性和浓度。载体主要起到三种作用:载负BMP使之与周围组织均匀接触,利于诱导间充质细胞分化成骨系细胞,形成新骨;可作为骨生长支架促进骨生长;可控制地缓慢释放生长因子,使之作用时间更长久。良好的载体或释放系统应具备以下条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的免疫反应和致敏性;与生物活性成分复合,具有生物降解能力,促进骨生长;足够的多孔结构利于细胞进入和血管形成;足够的压缩力和强度;增加细胞附着,但不会导致软组织在骨-种植体界面生长;易于消毒而不破坏特性;与BMP和宿主骨组织有亲和力;能加强BMP的骨形成活性,在一段时间内持续释放BMP并达到有效浓度;具有可塑性,适应各种不规则创伤;易于手术操作[1、2]。本实验将BMP-2与透明质酸钠复合,利用透明质酸钠生物可降解性高分子聚糖类生物材料特性,无菌、无热源、无致畸、及致炎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学活性,能形成高分子网状结构具有特有的流变学特性、高粘弹性及仿形性。将二者复合在一起,随着透明质酸钠在体内逐渐被吸收,BMP被逐渐释放出来,维持了BMP的浓度,有利于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生成。在正常组中实验A组的组内对比中BMP组骨密度比无BMP组高。

参考文献

[1]GergerM,LiR.H.,FriessW.CollagenspongesforbineregenerationwithrhBMP-2.AdvancedDrugDeliveryRew2003;55:1613-1629

[2]SchliephakeH.Bonegrowthfactorsinmaxillofacialskeletalreconstruction.OralMaxillofacsurg2002;31:469-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