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mexXE-2100血细胞分析仪有核红细胞报警信息的评估

/ 2

SysmexXE-2100血细胞分析仪有核红细胞报警信息的评估

夏永泉张劼

夏永泉张劼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检验科江苏南京210008)

【关键词】有核红细胞,Q-Flags值,人工镜检

【中图分类号】R5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9-1311-02

血液中出现有核红细胞是由于幼稚的骨髓红系细胞释放入外周血所致。正常成人血片中不会出现,新生儿出生一周内外周血有少量有核红细胞出现。溶血性贫血、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髓外造血及严重缺氧等在外用血片中常见到有核红细胞。Sysmex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并结合荧光染料,实现对外周血NRBC的自动计数。我们通过对Sysmex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有核红细胞报警的分析,结合血涂片染色人工镜检,对其“NRBC?”提示信息的可靠性进行评估。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与试剂

日本Sysmex公司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美国BD公司EDTA-K2抗凝管,台湾贝索公司删除瑞-吉氏染液,日本奥林帕斯公司删除CH30光学显微镜。

1.2标本来源

我院2010年3月至2010年7月间的住院60病人,其中血常规检测中有“NRBC?”提示报警。

1.3方法

对有“NRBC?”提示报警的标本制作血片,经瑞-吉氏染色后,人工镜检,并记录血片中观察到的异型淋巴细胞、原始细胞、小淋巴细胞等特殊细胞形态。

1.4质控

质控品为厂商配套使用的Sysmexe-CHECK(XE),每日两个水平的质控品测定。

1.5统计学方法

按Q-Flags值的不同对标本进行分组,并对Q-Flags值的真阳性率,人工镜检与Q-Flags值报警的符合率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根据有核红细胞Q-Flags的判断值的不同,将总体标本分为2组,其中Q-Flags值100-200为第一组,200-300为第二组。血涂片人工镜检查见有核红细胞为阳性结果,未见有核红细胞为阴性结果。

仪器提示阳性报警与血涂片染色后镜检、NRBC绝对计数结果的比较,见表1。

仪器NRBC绝对计数的结果与血涂片染色后镜检结果的比较,见表2、表3。

表2第一组仪器NRBC绝对计数与血涂片镜检结果的比较

在Q-Flags值100~200组镜检阴性的33例标本中,有22例NRBC绝对计数结果为0,经血涂片镜检,其中10例有小淋巴细胞,4例有异型淋巴细胞,7例有大血小板,1例有血小板的粘附聚集。

3讨论

SYSMEXXE-2100血液分析仪测定NRBC是利用荧光染色对细胞核进行染色,通过测定荧光强度和侧向散射光强度,将NRBC与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区别开,并可通过NRBC通道对有核红细胞进行绝对计数[2]。

本次研究中,60例仪器“NRBC?”提示报警的标本中,血涂片人工镜检只有21例查见有核红细胞。依据标本NRBC的QFlags值不同进行分组分析,我们发现在Q-Flags值100~200的组别中,血涂片人工镜检的阳性符合率为23%,而Q-Flags值200~300的组别中,血涂片人工镜检的阳性符合率为65%。我们分析原因是由于Q-Flags值的高低表示报警信息的严重程度,因此在Q-Flags值200~300组中的标本,其NRBC绝对计数值理论应高于Q-Flags值100~200组,血涂片人工镜检的阳性率也较高。通过NRBC绝对计数,Q-Flags值100~200组的真阳性率为49%,而Q-Flags值200~300组的真阳性率为100%,这个结果支持了上述的分析。

我们进一步将人工镜检结果与绝对计数结果进行分组比较(见表2和表3)。发现当NRBC>0.4×109/L时,镜检均能查见有核红细胞,而当NRBC<0.4×109/L时,由于有核红细胞总数极少,因而在镜检时不易查见有核红细胞,导致人工镜检假阴性的出现。同时在Q-Flags值100~200组中,有22例NRBC绝对计数结果为0,经血涂片镜检时发现其中10例有小淋巴细胞,4例有异型淋巴细胞,7例有巨大血小板,1例有血小板粘附现象。分析其原因,在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时,这些有核红细胞主要是晚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的形态和淋巴细胞相近,但核酸含量少于淋巴细胞,荧光强度弱于淋巴细胞;巨大血小板和血小板的粘附现象,其细胞形态大小与小淋巴细胞相近,因此这些细胞群在DIFF散点图上出现的位置易与有核红细胞的区域重叠,血液分析仪很难辨别。该现象与束国防、赵燕[4]等的研究结果一致。由于该仪器的有核红细胞报警信息来源于DIFF散点图,当DIFF散点图淋巴细胞区域下方出现较多散点时,仪器会有“NRBC?”的提示报警,出现仪器的假阳性报警。

据文献报道心肺疾患者(如心功能、呼吸功能衰竭)、菌血症、败血症、烧伤、胶原病、尿毒症、糖尿病性酸中毒、炎性肠病、心肌梗死、肝脏疾病和肾上腺增生等疾病,造血因子等细胞因子治疗及新生儿、妊娠等均可在外周血中出现NRBC。因此外周血中NRBC作为多种疾病过程中可出现的一种病理状态,计数NRBC有较为广泛的临床意义。由于血细胞分析仪在CBC通道计数白细胞时将有核红细胞包括在内,当标本中出现有核红细胞时,可影响白细胞计数的结果,使白细胞数呈假性升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曾遇到一例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标本,其外周血含有大量的有核红细胞,外周血细胞计数NRBC高达9.6×109/L,其与白细胞总数之比达到0.8:1。此时如不将白细胞总数进行校正,其结果将直接影响临床诊疗工作的判断。因此在日常血常规的检测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血细胞计数的复检规则,同时对每份标本的散点图和直方图也应重视,认真判读仪器的报警提示,才能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可靠。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28.

[2]束国防,高茂馗,芦慧霞.XE-2100血液分析仪对异常细胞报警的评估[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