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护理工作的安全管理彭小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妇产科护理工作的安全管理彭小念

彭小念

湖北黄冈罗田万密斋医院湖北省黄冈市438600

摘要:妇产科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母婴健康,关系着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妇产科工作量较大,导致护理人员工作任务重、工作时间不规律,加之产科病情变化大、风险大,因此发生差错的环节也较多。所以,在日常护理中要针对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以采取相应的管理政策,杜绝医疗纠纷发生,从而提高妇产科护理质量。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安全管理

引言:对孕产妇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促进其成功分娩、预防其发生产后并发症、保障母婴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的产科护理工作中,经常存在孕产妇意外跌倒、情绪异常及新生儿缺氧等护理不良事件,从而严重影响母婴的身体健康。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证实,将安全管理应用到产科的护理管理工作中,能有效地规避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降低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一、妇产科护理的安全问题;

1、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和缺乏责任心

护理工作贯穿于患者治疗的整个过程之中,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对临床护理安全及质量有直接影响。在临床工作中,一些护理人员未经良好教育及培训就上岗,她们的工作经验及专业技能较为缺乏,有极大可能因操作不娴熟和缺少经验而造成严重后果,给患者带来影响,甚至还会引发医疗纠纷。此外,缺乏责任心的情况也十分常见。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的各项护理操作不能严格按照规定来执行。不重视日常巡视,导致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从而使治疗时机有所延误。不能严格按照有关规章制度来对患者实施日常诊疗,没有详细了解患者的需知情事项,而无法按规定进行传达。

2、护理制度缺陷

从医院管理角度出发,医院护理管理制度的缺陷是影响妇产科护理管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医院的护理管理制度只着眼于表层,未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导致设立的护理管理制度与护理评价机制并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因此导致患者对医院的建议与需求并不能上传到管理基层,从而有碍于护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影响医院护理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医院对于分娩、接产等一系列护理过程未进行明确的任务分配与规章制度,导致日常护理工作无章可循,加之妇产科超负荷的工作量,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导致护理人员工作时缺乏积极性与热情,服务态度恶劣。长期按照这种模式发展下去,医患隔阂就会日益加深,引发患者的不满,甚至投诉,导致护患纠纷发生。

3、患者自身因素

妇产科中的患者基本上都是特殊群体,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容易引发心理障碍而导致一些不安全的行为。还有一些妇产科患者及家属在住院期间不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对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不重视,擅自出院。出院后,不遵医嘱、特别是不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从而增加了很多不安全因素。

二、妇产科护理的安全管理措施;

1、加强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逐步提升患者的安全防范意识。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尽量满足患者的主观需求。在实施各项操作前,医护人员应该提前将操作流程、风险因素告知患者,确保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如果临床操作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实施操作前告知签字制度,最大限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2、完善护理安全制度

护理安全制度主要包括风险预测制度、管理制度与分工负责制度,其主要目的是用制度来规范、约束妇产科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确保日常工作有章可循,以避免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同时风险管理还起到一定的风险预测发生的作用,针对可预见的风险,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如接诊、检查、告知流程等。在明确了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还应加强贯彻落实风险管理制度的落实与执行。护理记录是护理过程的文字反映,因此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中,同时要重视护理文书的管理,在记录过程中要做到及时、准确、详细,一旦产生护理纠纷时也可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保证护士的自身安全。

3、加强护士法律意识和学习法律知识

现在患者的平均学历层次逐年攀升,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也要有所提高,针对法律问题,要有人将医护方面的法律条文以及真实案例单独编成教材。一定要让护理工作人员意识到自己的法律责任,其实安全事故直接导致的就是法律责任问题。这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所以学习相关法律规章制度之后,护理工作人员一定要按照法律以及规章制度办事,严格规范自身的语言和行为。做好预防措施:“只准事故不发生,不准我不备”,预防措施的工作时时刻刻都要做的,不能只有事故出现之后再去做补救措施,那个时候的代价一般就要大多了。要根据以往护理经验和工作流程做好详细的预防措施,并形成制度,让每个护理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执行。

4、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由院领导和护理专家组成检查小组,每月对产科病房的相关设施、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影响孕产妇安全的危险因素等进行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要提出相关的整改意见并督促各小组及时整改。

5、加强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在护理工作中,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且要求每位护理人员都要根据章程办事。每月对其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与医院相关章程的学习。在护理过程中,采用“帮带”策略,让那些具备专业技能及经验丰富的护士指导和帮助那些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护士。因患者缺乏对分娩的认识,致使患者及其家属会产生焦虑和紧张的心理,压力及情绪波动也比较大。此时,医护人员与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和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让其心中的担忧和疑虑得到排解,然后运用专业知识来解答患者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其心中的困扰得到解除。但有时因工作繁忙,无法与患者进行及时的心理沟通,易产生误会,这时应向患者说明情况,以便获得患者的理解。护士在患者入院时可向其发放一些相关的书籍,让他们在不能与护士进行及时沟通时自己去了解相关的知识,使心中的疑虑得到解除。同时,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对护理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消除多种不安全因素如护理行为、潜在隐患等,护理人员必须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养成慎独的意识。

6、建立风险安全管理小组

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每月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分析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事件,制定防范措施。根据讨论结果,制定意外事件护理预案,规范护理操作流程,具体包括围术期护理、防跌倒、防滑脱、产程护理、新生儿护理等。

结语:在产科的护理工作中,常常存在因护理人员操作失误或安全意识不高而导致的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不良事件,从而会对母婴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孕产妇是一类相对特殊的护理对象,因此临床上在对其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其进行保护,以免其发生意外。护理安全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规避护理工作中的违规和违法现象、杜绝或减少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的一种医院管理模式。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证实,将安全管理应用到产科的护理管理工作中,能有效地保障母婴的安全,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高薇.妇产科护理质量与患者安全管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23:179.

[2]戴燕.安全管理在基层医院妇产科护理中的对策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5,20:64.

[3]王帆.安全文化理念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7:327-328.

[4]田鱼.妇产科护理的安全管理与人性化护理的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22: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