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的中医分证论治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子宫肌瘤的中医分证论治分析

叶艳

(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中心医院黑龙江鹤岗154211)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的中医分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4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分证论治的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子宫肌瘤患者,瘀血证22例,寒湿凝结9例,痰瘀互结9例,经治疗有效22例,改善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结论:根据患者体质及病程,酌情攻补,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若以血瘀为主,当破血逐瘀,兼理气行滞;痰瘀为患,当导痰消积,软坚散结;兼寒者,散寒祛瘀;夹热者,则宜养阴清热,活血行瘀。

【关键词】子宫肌瘤;中医辩证;分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71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7-0146-02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子宫肌瘤就其临床表现,属中医“癓瘕”范畴。中医学对“癓瘕”的病因病机、治疗均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在病因上强调内外因素的相互影响;在病机上认为“瘀血内停”,是本病的病机关键;在治疗上,采用攻补兼施的方法,攻邪不忘扶正。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40例临床中医辩证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40例,年龄32~56岁,平均年龄42±3.5岁。肌瘤发现时间在1~30个月,B型超声检查确诊,肿瘤大小在1.3~5cm,平均3.2±0.8cm。中医辩证:瘀血证22例,寒湿凝结9例,痰瘀互结9例。

1.2分证论治

1.2.1瘀血证活血逐瘀,消癓散结。①大黄鳖虫丸(《金匮要略》)组成:大黄、黄芩、桃仁、杏仁、干地黄、芍药、甘草、干漆、虻虫、水蛭、蛴螬、鳖虫。原治干血痨,有祛瘀生新,缓中补虚之效。尤在泾认为:本方润以濡其血,虫以动其瘀,通以去其闭,而仍以地黄芍药甘草和养其虚,攻血而不专主于血[1]。取其补虚化瘀之效,用于治疗子宫肌瘤血瘀型。现代研究本方可抑制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并使“血瘀”模型大鼠的全血、血浆和Fbg比粘度等血流变指标呈下降趋势,且大黄单体有止血作用。适用肌瘤所引起的经血过多者。本方虫药过多,虚其过于峻猛,可酌减虻虫、蛴螬;若月经过多,可酌加炒蒲黄、炒五灵脂、三七粉等以化瘀止血;出血日久,气随血耗,阴随血伤出现气阴两虚之象,可酌加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以益气养阴[2]。②加味消癓散(夏桂成经验方)组成:炒当归、赤白芍、石打穿、五灵脂各10g,蒲黄(包)6g,制香附8g,花蕊石15g(先煎),血竭末、琥珀末各4g(吞),黄芪10g,党参15g。经行大便溏者,去当归,加炒白术10g、六曲l0g。心烦失眠者,加炙远志6g、紫贝齿10g(先煎)、太子参10g。经净后,上方去蒲黄、花蕊石、琥珀末,加三棱10g、莪术10g、地鳖虫9g。

1.2.2寒湿凝结温经活血,化瘀消癓。①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组成:桂枝、茯苓、芍药、丹皮、桃仁去皮尖各等分。原治宿有癓积而合并妊娠证者。尤在泾认为本方“下癓之力颇轻颇缓”[3]。现代研究本方可使患者血液粘度及血小板聚集性降低,血管弹性改善,从而促进瘀血的消散,临床多用于子宫肌瘤偏寒者,且可缓解肌瘤引起的腹痛症状。②温经化癓汤(卓雨农自制方)组成:当归6g,川芎6g,莪术6g,桃仁6g,吴茱萸6g,肉桂6g,盐炒小茴香9g,橘核、乳香、血竭各6g,青皮9g。有白带而腰痛加附子、焦艾各9g。

1.2.3痰瘀互结理气化痰,化瘀消癓。①开郁二陈汤(《万氏妇人科》)合消癓丸(《医学心悟》)组成:陈皮、白茯苓、苍术、香附、川芎、半夏、青皮、莪术、槟榔、甘草、木香、玄参(蒸)、牡蛎(煅醋研)、浙贝母(去心蒸)。前方行气化瘀开郁,原治经闭不行因气郁血闭者,主以二陈汤燥湿化痰,合川芎活血理气,为血中气药,莪术破血消癓,青皮、香附、木香、槟榔理气行滞开郁结。后方以玄参、牡蛎、浙贝母软坚散结,原治瘿瘤。合用两方取其消痰化瘀软坚散结之效,治疗子宫肌瘤痰瘀互结型。②加味导痰饮(卓雨农自制方)组成:制半夏12g,茯苓12g,陈皮9g,甘草3g,枳实6g,川芎6g,生姜2片,青皮15g,鳖甲60g。

1.3疗效标准

有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B型超声提示子宫肌瘤缩小。改善:临床症状减轻,B超检查子宫肌瘤大小无改变,停经以后肌瘤稳定,症状消失持续半年以上者。无效:临床症状无减轻,B型超声提示子宫肌瘤缩小。

2.结果

40例子宫肌瘤患者,瘀血证22例,寒湿凝结9例,痰瘀互结9例,经治疗有效22例,改善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

3.讨论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不断深入。现代多数医家均认为“瘀血内停”是本病的病机关键,临床上采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治疗大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并借助各种检测手段,了解肌瘤患者内分泌、血循环等方面的改变,力图进一步阐明肌瘤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

本病患者多有腹部结块坚硬,推之不移,月经量多,夹块,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瘀紫等临床症状。辨其证,病机当属瘀血内停,再结合患者兼证舌脉,以及年龄、体质、病程新久,辨其寒热虚实,审其偏寒偏热,夹虚夹痰。一般而言,疾病初起,实邪居多;病程日久,损及正气,多可见虚实夹杂的症候[4]。若腹部结块或胀满,伴见胸胁胀闷,少寐,面色白,带下量多色白,苔白腻等症,多夹有痰湿;若见少腹冷痛,胀痛,喜热恶凉等症,多为夹寒;伴见少气懒言,腹软,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为气血两虚;若见口干舌燥,心烦,颧红,赤白带下,便结,舌红少苔等症,则为虚火内生之象。本病辨证,除把握“瘀血内停”这一病机外,还应注意病情的变化,虚实的转化。

本病就症状而言当属血瘀证,造成血瘀的原因有:寒邪侵袭胞宫,与气血结而不散或肝郁日久成瘀,或痰湿内聚,致痰、寒、气、血相互搏结于胞宫,聚而不散而成瘀。并针对临床上气虚血瘀证多见,而提出了消补结合的治疗原则,依经期与非经期,消补各有侧重。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在改善临床症状,缩小肌瘤方面均有确切疗效。并对本病的血瘀证实质及发病机理作了有益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智慧.子宫肌瘤68例中医治疗疗效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4(6):552-553.

[2]李文红.中医辨证治疗子宫肌瘤38例[J].河北中医,2001,23(5):337-338.

[3]程凡玲.子宫肌瘤152例分析讨论[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7):11-11.

[4]张南,李冬华,朱飞鹏.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新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6):1812-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