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历史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刍议历史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孙彦丰

(吉林省公主岭市永发乡中学吉林公主岭136100)

【摘要】笔者认为只有做到:把握初中生历史学习特征,确定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内容;教学中创设合适的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建适合自学生的、富有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新课改,让历史教学更精彩。但在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时,发现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也存在着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貌似实施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性。这个问题亟需引起我们的重视。课堂教学,最应重视的就是课堂实效,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课堂结构,其实最终都应为课堂实效服务。每一堂课要让学生无论是在知识的掌握,还是能力的培养,或是情感价值观的建立等方面,有所悟、有所得,这才是最关键的。

如何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等,值得我们思索和探究。

1.把握初中生历史学习特征,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内容,向课堂要效率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广大一线的历史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时,能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水平、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出发。

初中生的思维已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抽象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辩证思维也有较大的发展。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开始把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向到扩大知识面,开阔知识视野,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上。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一般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对于这些历史知识类型,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很感兴趣,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历史知识类型有不同的兴趣点。另外,学生的性别也是影响学生兴趣点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男生对历史中政治、军事、外交等知识感兴趣,女生则对历史人物、包括吃穿在内的经济、文化知识感兴趣,而对政治、军事等知识不感兴趣。因此,这些因素是在学情分析中必须充分考虑到的。

在设计课堂教学具体内容时,要认真分析和估计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水平。过高估计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教学过程中讲的知识可能会太难,拓宽太多,进度过快。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就不可能真正接受和消化吸收历史知识,就会影响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反之,低估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所讲授的知识太简单,拓宽度有限,节奏太慢,学生误以为历史很简单,没有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样也不高。只有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将课堂教学的进度和学生原有的历史知识水平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的进度与学生的历史实际知识水平保持一个恰当的“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创设新的历史情境或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成长

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同时历史又是具体的,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语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动,有遗址、遗物等,可见历史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其情景性强,但由于教材的简约性,使本来引人入胜的史实大为失色。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如“虎门销烟”的壮举、“开国大典”的盛况、“两次世界大战”的风云等,再现了当年的风貌,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

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新课程所大力提倡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历史问题时要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思路揭示出来,并使学生了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的主要方法。一是展示经典作家和历史学家的思维过程,做好典范。如分析革命的原因时,首先要着眼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矛盾。经济上的矛盾必然反映到政治上,这样就要分析当时的阶级关系。但是革命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爆发?这就要分析当时的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形势的形成还不一定爆发革命,还要有革命政党和领导人的努力。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世界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努力,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二是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做好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传授基础知识,不能满足于如何去整理、归纳、总结历史问题,而且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要注意讲“我是怎样想的”、“还想到了什么”、“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去想”等等。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三是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学生个体运用方法解决学科问题的本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是在实践和训练的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内部来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剖析。四是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要依靠多种教学形式来完成,特别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主动参与中实践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3.脚踏实地,不一味追求形式,创建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强调从经验中学习,强调操作与探究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获得个性化经验和学习乐趣都很有意义。但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将课程改革理解为教学形式的改革,为活动而活动,为感性和兴趣而活动。在有些历史课中,教师播放很多图片或录像资料,或创设角色扮演的游戏情境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似乎学生动起来了,其主体作用就得到了发挥,同时,师生的距离近了,似乎实施了零距离对话,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一些历史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节课下来,学生情绪高度兴奋,却收益很少。这样的教学设计背离了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浪费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由此,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不仅要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丰富感性与体验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应引导学生从情景中产生、感受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不断从表象中获得质的提升。

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你真棒!”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的掌声,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概以“真棒”、“很好”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习吗?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评价以鼓励为主,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主体的人文关注。但是,笔者认为,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难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导致学生形成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品格。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同时,针对学生发言中表露出来的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要抓住“小结点拨”的契机表达自己鲜明的观点。新课程理念下的“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收稿日期:201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