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1

在实践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

刘先彦

刘先彦(洛南县洛源镇华岔小学陕西洛南726100)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求。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一个对他来说是新奇和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时,他们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就感并为之快了,这是一种强有力的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在数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

1.在实践中发现新知

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看一看,摸一摸、拉一拉等手段,对实物进行感知体验,可以直接获取概念的表象认识。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教师拿出用木棒做成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教具,让学生亲自动手轻轻拉动两个教具,通过感知体验,学生便得知了三角形用力不易变形,即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

2.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按教师的教学方法,演示方法或操作方法去限制学生,而应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氛围。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开课伊始,先激发学生渴求知识,主动探索的欲望。我出示了这样两个题目:①六一儿童节我校要为46名少先队员制作红领巾,需要红绸多少平方米?②出示三角形教具,比较它们的大小。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很自然地产生了“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的问题。随后教师让学生利用学具里的图形,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进行操作,研究和探讨,看谁能用更多的方法发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同学们焕发出极大的创造激情,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有的独立思考,有的互相讨论,有的听别人怎么说,这样,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应运而生。同学们如鱼得水,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在学生自主探究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他们有的将一个三角形折一折,移一移,画一画,有的选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还有的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分一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达到了同一目的,发现并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3.在探究中求异创新

求异思维,能使学生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的思考问题,主动探求新知,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运用自己手中的三角形学具,去拼、摆、折,看看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自由、自主的操作活动后汇报实践结果:生a:两个完全一样的非等腰直角三角形拼在一起是长方形,每个角90°,四个角360°,而三角形正好是长方形的一半,因此直角三角形内角和180°。生b:通过拼锐角三角形,发现三个角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180°。生c:采用剪的方法,将钝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剪下来,拼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平角180°。通过这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4.拓展活动空间,在探究中感悟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通过布置开放性的课外作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学生在课后的观察,思考与争论中培养创新思维,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完《圆的认识》一课后,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上都有圆?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做成其它图形可以吗?为什么?等等。

总之,“学生对于我们来说有时是一本读不懂的书,他们的思维是一条不见底的河。”只是我们需要问自己,到底有没有给他们机会,给他们空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教师创造性的挖掘、研究和使用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创造性的教,就能唤起学生创造性的学,教与学就能撞出创造的火花,学生就能萌发创新意识,教育就能培养出创新型人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