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无偿献血志愿者的招募与保持

/ 2

高校无偿献血志愿者的招募与保持

朱旭蕊张燕华

青岛市中心血站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建立高校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并采取多种措施维持志愿者队伍稳定性,充分发挥志愿者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宣传和带头作用,既壮大了志愿者组织,又促进在校学生和民众参加无偿献血。

【关键词】志愿者;招募;保持;无偿献血;高校

AbstractVolunteersteamsofvoluntaryblooddonationwereestablished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Stabilityoftheteamswasmaintainedbyvariousmeasures.Thevolunteersteamswereexpandedandblooddonatedbystudentsandpublicpopulationwasincreased,duetotheadvertisingandleadingroleofthevolunteers.

Keywords:volunteers;recruitment;preservation;voluntaryblooddonatio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自1998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来,青岛市的无偿献血工作一直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效果。近年来,媒体上频频出现公益事业负面新闻,致使公益事业的公益性遭遇质疑、公信力下降,无偿献血作为公益事业也因此受到冲击,民众参与无偿献血的热情受到影响,献血人群和献血数量都有不同程度降低,加之临床用血需求绝对量的增加等因素,全国许多省市无偿献血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校大学生一直是我国无偿献血宣传和实践的中坚力量,同时他/她们思维活跃、性情开放,对社会现象敏感性、反应性强,为避免高校无偿献血工作滑坡,有必要组织、联合高校党团组织和社团组织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宣传工作,大力倡导无偿献血、奉献爱心的文明新风尚,积极动员广大青年学生自愿加入到无偿献血志愿者的行列中来,使之成为无偿献血工作宣传招募服务的主体力量和应急保障骨干队伍[1]。下面介绍我们在这项工作中的做法和体会。

1.高校志愿者的招募方式

1.1无偿献血知识进校园,招募高校志愿者

1.1.1将无偿献血列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各高校把献血知识作为新生入校教育的必修内容,大力加强各种激励奖励机制建设。把宣传无偿献血纳入学校团委、学生会、社团的日常工作,让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到无偿献血是利人利己的有益善举,提高师生对无偿献血的知晓度、参与率。一是各高校只有建立一支稳定的献血招募的志愿者队伍并任命一名高校无偿献血志愿者做队长,队长在实际工作中,要发挥好指导和监督作用,确保高校活动高效运行。二是要创造良好的志愿服务环境。创造良好的志愿服务环境是队长应尽的工作职责,要根据既定的工作目标,采取多种方式,为志愿者营造好一个良好的志愿环境,充分调动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增强志愿者对工作及工作结果的满足感。三是要明确职责,各司其职。队长要理顺志愿服务工作,明确各自职责,规范管理,规范运行[2]。

1.1.2建立高校无偿献血教育基地,打牢招募志愿者的坚实基础建立高校无偿献血宣传教育基地,让整个基地以点带面让更多的人了解无偿献血,并有意愿参加无偿献血,在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用血、满足血液储备不足和纠正血液偏型时采取的重要手段,是血液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基地的建设让更多的热血青年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高校志愿者通过系统化的师生献血者群体研究,确定宣传战略,提供宣传依据,管理各类宣传活动,找出有价值的校园献血团体,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该基地的宣传与服务方式,为高校提供人性化的献血服务,解决基地献血中的服务难点,加强采后服务,完善高校无偿献血教育基地献血的工作。通过强化高校基地无偿献血志愿者的招募与管理,提高高校献血应急反应能力[3]。

高校无偿献血教育基地献血是无偿献血的一种组织形式,具有宣传效率高、保障性强等特点,高校基地无偿献血招募管理工作有其特定的工作模式与服务特点,通过加强招募与管理,提高志愿者应急反应能力,促进无偿献血的可持续发展。高校无偿献血教育基地组织参加无偿献血,使潜在的献血者通过邀请参与无偿献血,培养了一支潜在的献血群体,为成为应急献血队伍奠定了基础。高校无偿献血教育基地组成了最方便的血液资源,由于人群集中,是一支相对稳固的献血队伍,便于随时联系,高校志愿者的建立在补充库存和淡季临床用血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1.1.3力争入校新生成为高校无偿献血志愿者招募的主力军为鼓励新生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志愿者招募活动,传递志愿奉献精神,高校团委及社团骨干在高校志愿者的协助下开展“热血真情”进校园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不仅普及了血液及献血的相关知识,更让同学们认识到无偿献血的意义。并希望更多的同学加入爱心献血的队伍中来,传递志愿服务精神。高校志愿者经过长期的组织、宣传,莘莘学子对无偿献血自开始的不了解、抵触,慢慢转变为认可,从而积极参与。

1.2充分发挥新型媒体高校志愿者队伍招募中的引领作用在校大学生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除了以往的纸质媒体、电台广播的新闻发布招募高校志愿者外,现在的QQ、微博、微信更能被高校大学生所接受,通过新型媒体的宣传发动,激发高校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热情。

1.3献血现场对高校志愿者的招募通过献血活动现场志愿者的热情服务感染高校同学的积极性,确保高校无偿献血工作规范有序持续进行,在各高校建立了无偿献血招募志愿服务队为主的高效联盟,竞争上岗选出高校联盟盟主,各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无偿献血公益宣传,为每位献血者提供献血注意事项的提示、献血宣传册等传统的志愿服务,根据不同的团体针对其特殊性,充分发挥其优势,调动其积极性,一是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引导学生干部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三是让同学们践行“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价值观,让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积极进取的同学构成高校献血活动的主力军。

2.合理的管理制度、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高校志愿者保留的有效途径

2.1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无偿献血志愿者制度,使高校志愿者工作运行常态化根据各高校管理特色,建立制度,把参与献血的工作及无偿献血志愿者活动写入道德评语,志愿者把关心爱护参与献血的同学工作在生活上落到实处。如一、把参与献血的学生名单反馈到各系各班,主动与各系各班辅导员密切关心献血同学的生活。二、高校对于参加献血的同学一周内不参加训练和晨操活动。三、对个别参加献血后身体不适的学生要特别给予照顾指导。

2.2高校志愿者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是做好献血工作的关键志愿者在献血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热情的服务、耐心的指导同学们填写献血征询表,吸引更多热心的同学加入无偿献血队伍中来,并在班级宣传的同时通过宣传单页和网络对献血活动进行宣传,将各处开展献血工作的落实情况通过网络等传媒方式向全校发布。同时发布青岛市的献血政策和献血前后注意事项,使其在组织上和活动开展上都更加规范,大大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3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和提高高校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志愿者队伍在人类社会中人人都需要激励,激励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管理原理”。因为志愿者的特点之一是自愿性,他们选择参加志愿活动的自由度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由的,在这种情况下要调动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就需要我们依靠各种激励措施对高校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激励。

高校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更多的社会交往的平台,推动了同学们之间相互关怀的人际关系。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参与发动无偿献血活动,为社会做贡献,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立。特别是在高校的志愿者实施有效的激励,推动志愿者精神在校园这个领域发扬,促进高校志愿者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高校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的原动力是乐于奉献的阳光心态和社会责任感。在不以利益为目地的志愿活动中,给予肯定和授予相应的荣誉是激发和保留高校志愿者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精神上的成就和满足,往往会超越金钱和物质的作用,肯定、表扬和荣誉是精神鼓励,通过对优秀的志愿者进行表彰和弘扬,就会有效的促进高校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的不断发展[4]。

2.3.1提高高校志愿者队伍的认知度,提升志愿者队伍的社会影响力每年度评比出高校无偿献血星级志愿服务中队,授予“热血真情”杯优秀志愿者中队称号,青岛市红十字会、青岛市无偿献血者协会联合下文并颁发荣誉证书及奖杯并在各媒体进行宣扬,定期组织中队长参观学习优秀的志愿者团队不断提生志愿服务水平,定期组织拓展培训等系列活动增强高校志愿者队伍的凝聚力。

2.3.2评比星级志愿服务队员,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制定有效合理的评优措施,通过年度的评比,把本年度表现优秀的高校志愿队队长及队员给予表彰及奖励,并让本年度表现特别突出的高校优秀个人做大会重点发言,在精神上鼓舞志愿者的士气,让高校志愿者精神得以传扬。

3高校志愿服务初见成效

高校志愿者队伍一方面参与无偿献血宣传,一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充分调动了在校大学生和民众参加无偿献血的热情。

3.1青岛市高校志愿者参加无偿献血宣传活动人数统计表

通过多渠道的招募方式让高校志愿者对无偿献血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和较高的参与性,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保持好高校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并让这支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让高校志愿者队伍成为无偿献血事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参考文献:

[1]饶美琼、朱美玲、邹翠贤等.对开展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工作的探讨.临床输血与检验.2008.10(4):371

[2]李文慧、周一炎、朱为刚等。建立高效的献髓志愿者征集模式.中国输血杂志.2204.17(5):381-382

[3]陈国龙、吴国龙、罗玉莉等。高校学生在无偿献血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中国输血杂志.2004.17(4)

[4]邓曦、柯卫泽、刘渊、万莉萍.无偿献血志愿者工作的实践与探讨.中国输血杂志.2007年12月20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