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体会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探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体会研究

施丽娜

新疆石河子绿洲医院老年病二科832000

【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体会。方法:通过消除糖尿病患者对使用胰岛素的不良心理反应,饮食及运动疗法对胰岛素应用的影响,胰岛素在治疗中剂量的掌握,不良反应处理方法等几个方面的阐述来说明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结果:正确的胰岛素使用方法,可以更好地稳定血糖。结论:正确地使用胰岛素,对糖尿病治疗会有更好的疗效。

【关键词】胰岛素;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综合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生活的日趋紧张,糖尿病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多发病。1997年全世界患者已达1.3亿,预计到2025年将达3亿。特别是目前糖尿病的年轻化,长期高血糖会引起血管、微血管、神经系统等的慢性进行性病变,最终引起组织器官功能缺陷和衰竭,使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或导致过早死亡。合理应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或抢救糖尿病并发症是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延缓并发症发生及进展,延长患者生命的重要治疗措施。美国糖尿病专家Joslin提出糖尿病治疗犹如五马拉车,这五匹马分别是: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药物治疗、糖尿病http://www.lunwentianxia.com/class_free/17_1.shtml教育及自我监测,被认为是针对糖尿病的经典治疗,根据上述五点,现阐述一下http://www.lunwentianxia.com/class_free/121_1.shtmlhttp://www.lunwentianxia.com/class_free/121_1.shtml临床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体会。

1消除糖尿病患者对使用胰岛素的不良心理反应

尽早纠正或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异常是防止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关键,对所有T1DM、妊娠糖尿病及T2DM(胰岛素抵抗除外)经饮食和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有效控制者及出现各种并发症者,均应及早使用胰岛素来控制纠正血糖,目前许多患者误认为如果用了胰岛素就会产生“依赖性”、“成瘾性”,对胰岛素产生恐惧心理。我们应该施以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不良反应,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2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措施,血糖的来源主要是食物,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血糖的稳定,对2型糖尿病、肥胖或超重的患者,饮食治疗不仅有利于减轻体重,改善高血糖、脂肪紊乱,还可减少胰岛素用量,可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理想体重和工作性质,参照其平素生活习惯等因素,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忌用单糖、少用富含饱和脂肪酸食物及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少食粥。有研究发现,等量大米煮成的米饭和粥对糖尿病患者进食后血糖有不同的影响,糖尿病患者进食米饭后,餐后血糖较平稳,而进食粥后,餐后血糖则明显升高,与进食等热量的葡萄糖升高血糖作用相似,因此我们要注意饮食合理搭配。

3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运动有利于控制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重,改善脂质代谢,还可改善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因空腹运动易发生低血糖,餐后立即运动影响消化吸收,所以主张运动锻炼时间安排在餐后半小时到两小时内,对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来说,应选择在外源性胰岛素作用最强之前进行,比如注射短效胰岛素的作用最强时间是注射后2~4h,若必须在胰岛素作用高峰期进行劳动或运动,应适当减少胰岛素用量或少量加餐。注射部位改在运动度较低的腹壁处皮下,防止吸收过快,另外运动强度必须量力而行,根据患者病情,有计划开展一些轻体力、低负荷量的运动,待身体适应后才能逐渐增加运动量和运动时间。对于病情不稳定、空腹血糖16.7mmol/L以上者,合并急性代谢紊乱,慢性严重并发症及心、肝、肾、肺功能衰竭者不适宜运动疗法。

4胰岛素剂量的掌握

目前胰岛素剂型有短效、长效、预混30R、50R等多种,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应根据个体化原则选择胰岛素类型,用量应从小剂量开始,2型糖尿病起始剂量一般为0.2~0.4U/(kg·d),每隔2~3d根据血糖调整剂量,每次调量2~4U/d.,病情的轻重影响胰岛素需要量。此外,患者饮食总热量及糖与脂肪的含量比例,运动量的多少,胰岛B细胞的功能状态、应激反应、情绪激动等都能影响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从而改变外源性胰岛素的需要量。所以我们应按照应用过程中不断获得的血糖监测结果,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5胰岛素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办法

5.1低血糖反应

胰岛素剂量过大,注射胰岛素后没有按时进餐或进食量不够,或临时性体力活动量过大未减少胰岛素剂量均可导致低血糖发生。患者出现饥饿感、出汗、心悸、头昏、无力、精神病样发作、昏迷等http://www.lunwentianxia.com/class_free/121_1.shtmlhttp://www.lunwentianxia.com/class_free/121_1.shtml临床表现,应使患者和家属知此反应,一旦发作及时给予糖剂,重者可迅速静脉注射葡萄糖缓解症状。

5.2局部反应

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发痒、硬结、皮下脂肪萎缩等,需常更换注射部位,可选择部位有上臂外侧、腹部、股外侧。

5.3胰岛素性水肿

经胰岛素治疗4~6d内,部分患者会出现面部及四肢水肿、水钠潴留表现,可能与胰岛素促进肾小管回吸收钠增多有关,本反应无需治疗,多于数日内自行缓解。

5.4屈光不正

血糖较高的患者经胰岛素治疗后,如血糖迅速下降,可影响晶体和玻璃体内渗透压,使晶体内水分逸出而屈光度下降,患者会自觉视物模糊,一般2~4周后可自然恢复。

5.5过敏反应

局部的特点为注射部位及周围出现斑丘疹、瘙痒、全身反应表现为全身荨麻疹、过敏性紫癜,极少数患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反应较轻者可用抗组胺药物治疗,患者应调换胰岛素剂型,上述措施无效或全身性变态反应者,必须进行胰岛素脱敏疗法,脱敏疗法应在医院密切监护病情的情况下实施,脱敏后,不宜中途停用,以免以后再用时,仍发生变态反应。

自20世纪初人类发明动物胰岛素以来,经过科学家们不断研究,半生物合成人胰岛素、人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相继问世。同时胰岛素输注工具不断改良,先后出现胰岛素注射笔、无针注射器、胰岛素皮下自动注射泵等。鼻吸、口服胰岛素也在研制中,不久也渴望问世,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徐曼丽、陆冠华、陈明道等.糖尿病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275-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