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居民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看法

/ 2

浅析居民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看法

廖思维朱阳慧唐慧罗小丽唐祥杨志城

——基于成都市大邑县居民的调查

廖思维朱阳慧唐慧罗小丽唐祥杨志城

川北医学院药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目的:调查成都市大邑县居民对当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看法,了解居民眼中大邑县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建设需求,为该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拟的问卷对成都市大邑县1200名居民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结果:居民对农村城镇化非常了解的仅占7.6%,完全不知道的占13.4%;有60.10%的居民认为农村城镇化利大于弊,仅仅14.1%的人认为弊大于利;有67.8%的居民愿意农村城镇化,11.6%对农村城镇化的态度是不愿意。结论:当地农村城镇化建设处于发展阶段,大多数居民都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并认为农村城镇化建设利大于弊,但对农村城镇化实施的具体项目了解不够。城镇化进程中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按照老百姓真正需求来办事,更好的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看法;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1-188-02

农村城镇化是指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下,农村分散的人口、非农产业、资本要素向城镇集中的社会经济过程[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农村城镇化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为此,通过开展对大邑县居民进行走访式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居民对农村城镇化的建设的认识和看法,为当地及国家城镇化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及理论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是成都市大邑县居民,随机抽取1200名居民填写问卷:《大邑县农村城镇化现状和人民的看法调查问卷》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采用街道走访随机调查法,调查者随机选择对象并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本次调查总共发放1200份问卷,回收1200份,有效问卷1120份,有效率为93.33%,本次调查的各项内容均基于这1120名居民。

1.2.2数据统计法每天对填写好的问卷进行整理,对于发生错误的问卷采取剔除处理。将调查数据录入Epidata3.0软件并核对,然后采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所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此次调查中男性占43.2%,女性占56.8%;年龄在20岁以下、21~30岁、31~40岁、41~50岁、50岁以上分别占20.4%、38.4%、15.2%、17.6%、8.4%;教育水平为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大学/大专、研究生及以上分别占34.3%、37.7%、26.7%、1.3%。

2.2对于城镇化建设的了解情况城镇化发展中,居民了解很少的人最多,为488人(43.6%);非常了解的人最少,为85人(7.6%),基本了解的为397人(35.4%),几乎不知道的人为150人(13.4%)。见表1

2.3对于“农村城镇化建设”大邑县居民所持态度根据调查数据显示,67.8%的居民愿意大邑县城镇建设,为759人;11.6%的居民不愿意大邑县的城镇建设,为130人;20.6%的居民对大邑县农村城镇化建设所持态度为无所谓,为231人。见表2

表2大邑县居民对农村城镇化所持态度

2.5当地居民对于农村城镇化交通建设占用自家耕地的看法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居民在面对当农村城镇化交通建设占用自家耕地时的选择接受但需合理补偿,有874人(78.0%)。143人(12%)选择不接受,103人(9.2%)选择接受并不计较补偿。见表4

表4当地居民对于农村城镇化交通建设占用自家耕地的看法

3讨论和建议

3.1所调查的当地居民普遍不了解农村城镇化,接近一半的居民表示了解很少,还有13%的居民表示完全不知情。各地应加强和完善宣传力度,开设相应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相关讲座,让当地居民了解农村城镇化建设及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3.2大多数居民都赞同农村城镇化,认为其利大于弊。不仅改善了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提高家庭生活水平,还能增加就业岗位,改变传统的务农模式,提高生活收入。

3.3对于农村城镇化的建设中,当地希望建设图书馆,体育馆的居民偏多,当地政府应当注意当地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多开展文体活动。在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同时要注重居民的精神需求。

3.4较多的居民对农村城镇化工程中绿化面积减少及空气质量的下降表示担忧,当地政府在进行建设时应合理规划,注意建设与环保同时抓,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路线

总之,农村城镇化的实施,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城镇化是城市文明向乡村传播,农村人向城镇迁移和聚集,城镇空间不断向农村扩张,乡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综合社会变迁过程。毋庸置疑,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农民人格的公民化[2]。向城镇的流动、就业使农民既受到社会化大生产秩序的制约,又受到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使得农民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等强于传统农民[3]。然而,因为城镇本身现代性不足,农民工政治参与意识功利化[4]。而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留存也限制了农民公民意识的发展[5]。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城镇化进程对农民政治意识的影响是复杂的,既有正向的影响因素,例如房屋拆迁、外出打工、有序政治参与等,又有负向的影响因素,如社会参与、土地征用、个人利益表达等[6]。因此,在城镇化的建设中,当地政府应听取居民的意见,了解居民的需求,做好与居民的沟通,建设出美好、健康、和谐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刘洪,平卫英.中国农村城镇化动力因素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20(4):16—20.

[2]李兰芬.城镇化中农民人格的公民化趋向[J].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11):21-24.

[3]何晓红:《村民自治背景下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缺失和强化》,《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1期.

[4]赵文正:《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政治意识考察——以孝感市1000个案的调查为例》,《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5]陈方南:《影响农民公民意识形成的障碍及其解决途径》,《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6]章秀英:《城镇化对农民政治意识的影响研究》,《政治学研究》2013年第3期.

作者简介:廖思维(1994—),男,四川德阳人,川北医学院药学院2014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