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慢行系统规划与建设探讨——以筠连县城慢行系统规划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2

城市慢行系统规划与建设探讨——以筠连县城慢行系统规划为例

郭庆国王亮

郭庆国王亮重庆九禾园林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401120

摘要:城市交通犹如城市动脉,承载着城市人流、物流、经济流、信息流等,对城市功能和城市发展至关重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机动车拥有量急剧增加,交通拥堵、停车困难、废气污染、噪声污染等一系列城市问题日益严重。在当前倡导绿色生活、低碳出行的背景下,发展和建设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不仅是解决时下交通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是改善人居环境一个重要策略。

关键词:慢行系统城市规划生态城市

1城市慢行系统概念及建设背景

1.1城市慢行系统概念

城市慢行系统是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含人行步道、自行车道、人行天桥及相关附属设施等,是一个包括了通勤、购物、休闲、运动、交往、观,光等复合功能的综合空间网络。慢行系统分为交通性慢行系统和非交通性慢行系统,交通性慢行系统主要是解决步行及自行车等交通方式的交通组织和交通安全问题,非交通性慢行系统则是以提供散步功能为主要目的。

国内外诸多城市已认识到构建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意义,并采取了相应的构建措施,取得了客观的成果。在国外发达地区(如:丹麦、加拿大、新加坡等城市),慢行交通的发展和建设已经较为成熟。同时,国内许多大中城市也掀起了发展建设慢行交通的热潮,慢行交通的建设得到较好的重视。

1.2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意义

建设慢行系统,对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突出地方自然人文特色、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实现生活休闲一体化、倡导一种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促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和增强城市可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生态网络体系,有利于维护城市生态安全。

(2)完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体系,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改善现有交通体系、优化交通结构,有利于缓解交通流量和交通拥堵问题,促进城市交通出行低碳化,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转效率。

(4)串联城市中历史文化景点,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

2山地城市慢行系统构建方法与策略

2.1利用城市周边自然廊道进行空间联系,构建自然轻松休闲生活路线系统。

山地城市地势高差大,在慢行系统建设中,尤其要重视对地势、地形、地貌的分析、保护和运用。首先要尊重和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及自然景观元素,强调“休闲生活与生态环境功能一体化”的理念,将现代步行理念的发展与山地自然地形环境结合在一起;其次,要强调城市功能与山地生态环境的紧密契合和高度融合。使步行交通结构与城市功能结构相互协调;同时,要注重人在行走过程中的人文性的发挥,包括安全性舒适性等,使休闲生活和生态功能一体化。

2.2利用城市特色风貌区及文化遗迹的空间联系,建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游乐线路。

通过对城市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场所、历史遗迹、传统街道等地方特色空间进行定位分析,利用慢行系统进行有机串联,促使地方文化与步行交通结合有机融合,为市民和外来游客展现地方文化特色,增强步行过程中的趣味、知识性和特色性,实现文化展示与步行通勤一体化。

2.3利用现代服务业支撑设施进行空间联系,构建枢纽-网络组团之间集聚-疏散有机衔接的线路系统。

注意城市慢行系统和城市功能区块的协调和联系,在城市整体功能布局和交通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思考慢行系统的设计和建设,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与路网形态,将慢行系统格局不断叠加、演变为“紧凑疏散”模式。紧凑主要指将商业、旅游、居住中心建成慢行系统中的步行中心,在城市空间中尽量呈均衡分布,功能相对完整,内部步行优先,形成相对完善的自由步行区。疏散主要指步行中心之间的便捷交通,结合轨道、公交等快捷交通方式的设置,实现人流的快捷转换。特别是在城市新区的规划设计中,既有条件也更有必要推广“紧凑—疏散”的慢行系统模式,与新区城市功能相结合,建设形成一系列规模大小相近的步行中心和高密度步行网络组成。

3筠连城市慢行系统建构

3.1建设背景及实施意义

四川省正在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该战略不仅是对四川经济产业长远发展的一项有力举措,而且对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宜居城市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筠连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麓的川滇结合部,素有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的美誉,县域范围内地域文化丰富、城市特色明显。筠连县城现由筠连、巡司、古楼、海瀛等多个城市组团组成,两个规模较大的组团——筠连、巡司均沿河流带状分布,形成城市与自然、城市与农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自然形态,呈典型山地组团式城市结构。在筠连建设城市慢行系统不仅是“两化”战略的一个具体落实,而且对筠连的交通、环境、产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均有促进作用。

3.1.1建设城市慢行系统是缓解城市交通的一个出路。筠连县城现状由于组团间和组团内部道路交通条件相对滞后,而人流、物流量巨大,导致交通拥堵现象明显,城市运行消耗巨大,产城互动出行瓶颈现象。在筠连建设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可大量减少车行道上机动车数量,因而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3.1.2建设城市慢行系统是倡导人居环境的一个举措。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设,一方面可促进居民对徒步出行方式的选择,增加市民的日常运动时间;另一方面可形成完善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促进人居环境的形成。

3.1.3建设城市慢行系统是发展“绿色煤都”的一个支撑。“绿色煤都”作为筠连将来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不仅应该体现在城市产业、经济发展方面,更多的需要从社会各个方面进行提倡和发扬。发展慢行交通,倡导低碳出行将从交通方式上体现筠连的“绿色”。

3.1.4建设城市慢行系统是实现三产联动的一个策略。组团式的城市增加了城市与农村的接触面,在城郊地区建立完善的慢行系统,可促进市民周末的出游,可带动城郊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可实现城乡统筹、三产联动的发展态势。

3.1.5建设城市慢行系统是传承地方文化的一个载体。筠连历史悠久,文化丰厚,历史上有秦筑“五尺道”经此之说,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有:五尺道、玉壶井、筠商、苗族大唢呐、苦丁茶、僰人文化、筠州八景等。以“五尺道”的形式通过城市慢行系统将城市特色文化进行沿线展示,形成传承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使传统文化得到延续和发扬。

3.2筠连城市慢行系统设计建议

3.2.1慢行道结构

结合筠连“中低山峡谷河坝”的地形特征和组团式城市结构,按照分类原则,综合构建筠连“三纵、一横、一环”的城市慢行系统。

三纵:即分别为沿定水河、煤都大道、巡司河建立的三条南北纵向城市慢行道,主要功能为缓解带状城市南北间联系的交通压力,同时兼有文化展示、日常休闲作用。

沿定水河和巡司河慢行道分布于河流两岸,长度分别为7公里和5公里,道路宽度为3—5米,主要交通方式为步行、自行车和电瓶车等。该道路结合滨河良好的景观环境,串联沿线公园、广场及各个景观节点,通过各种景观设施、休闲设施的布置,融入地方各类特色文化,形成市民日常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主要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了筠连县城的人居环境和城市魅力。

沿煤都大道设置的慢行道主要依托结合现状已有道路两侧3米非机动车和人行道进行布置,长度约为6公里。道路通过更换彩色路面材料、美化交通管制设施和防护栏等措施,提高车道的识别性,在优化通行环境的同时,保证车道的畅通性,促使更多市民选择低碳方式出行。

“一横”:即为联系筠连、古楼、巡司三个城市组团间的慢行道,主要功能为分担三个组团间机动车交通压力,让一部分市民选择低碳交通方式往返于组团之间。该道路布置于筠巡快速通道两侧,宽度分别为4米,长度约为10公里。慢行道采用红色沥青路面形式,通过防护栅栏与机动车分隔,形成安全、稳定的通行环境。另外,该慢行道建成后,建议巡司工业集中区内企业采用电瓶车作为职工上下班车形式,往返于筠连与巡司之间,形成低碳、绿色的城市环境。

“一环”:即为在城郊结合部设置的山林游憩环,串联筠连、巡司、塘坝、双腾及腾达五个乡镇,全长约40公里,宽度为2.5—4米,与城市内的四条主要慢行道均相互连通。该环形步道充分利用现有的登山步道、机耕道、桥梁等交通设施,通过整合连通,将城市外围的山林、田园、村庄、河流水系进行有机串联,为市民提供一个运动健身、周末出游、自然体验的机会,为城郊农民搭建一个发展都市农业、乡村旅游业的平台,从而形成城市与自然、城市与农村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三产联动的发展模式。同时,在该环道内加入五尺道文化,通过散点布置景观小品,增强筠连整体的地方文化氛围。

3.2.2慢行系统完善

为了保证城市慢行道路的健康有序发展,增强市民对低碳出行的激情,在建立特色慢行道的同时,加强对道路沿线的配套设施完善和管理制度的完善。

①美化道路环境,增强出行舒适性

城市慢行道的线路规划结合城市公园、广场、景观节点和大型商业设施进行布置,道路沿线通过更换铺装材料、增加行道树、园林绿化、景观小品,增加市民在出行过程中的舒适性,激发市民低碳出行的兴趣和热情。

②完善公共配套,增强出行便捷性

城市区慢行道按照500米一个公厕、200米一个直饮水点、100米一个垃圾箱、50米一把座椅;城郊区3000米一处服务驿站、1000米一处公厕和休息亭、100米一个垃圾箱的标准,完善慢行道沿线的公共管理、休息、市政环卫、商业服务、问询等设施。同时,在县城内设置10处左右的自行车租赁点,方便市民低碳出行需求。

③加强公共管理,增强出行完全性

在城市区慢行道采用交通管制方式,限制机动车进入;在城郊区利用沿线居民采用聘用和自愿相结合的形式,定期对慢行道进行安全巡视,确保市民拥有安全、稳定的出行环境。同时,在政府职能部门中划定慢行系统责任管理部门,按照定期考核形式,对城市慢行系统进行责任化管理,确保筠连慢行系统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