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对女性患者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抗精神病药物对女性患者的影响

周作兵

重庆市开州区精神卫生中心400000

【摘要】抗精神病药物是用于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药物。通常使用的药物剂量不会对患者的智力和意识造成影响,但可以对其精神运动兴奋、幻觉、妄想、敌对情绪、思维障碍等精神症状产生控制。女性患者对于抗精神病药物的敏感性较强,在使用时需要加以注意,本文主要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女性患者的影响。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物;女性患者;影响

Abstract:Antipsychoticdrugsareusedforschizophreniaandotherpsychoticdisorders.Theusualdoseofthedrugdoesnotaffecttheintelligenceandconsciousnessofthepatient,butitcancontrolthepsychomotorsymptomssuchasexcitement,hallucination,delusion,hostility,andmentaldisorder.Femalepatientshavestrongsensitivitytoantipsychoticdrugs,andshouldbepaidattentionwhenusingthem,thisarticlemainlydiscussestheeffectofantipsychoticdrugsonfemalepatients.

Keywords:Antipsychoticdrugs;Femalepatients;Impact

女性精神病人对抗精神病药物较男性敏感,故所服剂量宜低、服药间隔应长,且在给女性精神病人开处方时要询问患者有关月经期和症状波动情况以及饮食、吸烟习惯、药物滥用、避孕药的使用等,要熟悉药物的代谢途径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要了解绝经状况及服药引起的副反应[1];对育龄期的女患者要考虑到潜在妊娠的可能性。针对各种情况及时调整药物剂量,避免意外发生。

无论是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或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皆可导致女性患者发生内分泌系统不良反应,如:月经周期异常、溢乳、体质量增加等不良反应[2]。

几种常见药物对女性代谢的影响:

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氟哌啶醇>利培酮>齐拉西酮>舒必利>阿立哌唑。

几种常见药物对女性催乳素的影响:

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

而产生这些不良反应多源于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高催乳素(PRL)血症。女性对药物引起的高PRL血症较男性更为敏感,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期间PRL值可升高到正常水平的10倍。血清催乳素的升高主要与DA(丘脑多巴胺)受体受阻有关。雌激素抑制下丘脑多巴胺合成,降低垂体D2受体数量,从而升高催乳素基因转录与合成,能强化基础和刺激的催乳素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血管活性肠肽和催产素均可引起催乳素释放。糖皮质激素和甲状腺素则倾向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引起的催乳素分泌。

女性患者选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原则

故而对于女性患者临床药物选择需注意:

女性精神病人在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期间要面对很多实际问题,比如:结婚、生子、哺乳等等,由于精神病大部分与遗传因素有关,所以有专家建议:女性精神病人在服药期间一定要全面考虑、权衡利弊,最好不要生子、哺乳,以免影响孩子安全。

针对女性患者四个特殊时期的用药原则

(1)妊娠期

妊娠期初次起病的精神病患者需要仔细评估,必须认识到妊娠期间服药,可致胎儿畸形,可引起早产或流产。为了减少药物用量,对轻性或问题性症状,可以不每日用药,而采用必要时给药。妊娠三个月以内是婴儿发育的关键时期,许多专家建议,在妊娠6-10w内为防止胎儿畸形的发生,应采用小剂量用药,如果可能尽量不用药,预产期前低剂量用药以防婴儿毒性和撤药反应,产后应立即恢复全剂量,以防复发[3]。妊娠期血浆容积增大、身体脂肪增加,扩大了药物的分布容积。此期许多肝酶被激活,所以药物代谢加快,其结果是血药浓度降低。然而由于妊娠期母体类固醇激素浓度升高,最终导致药物血浆浓度升高。故一些妊娠期妇女可能不需要高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即可维持精神状态稳定。

(2)哺乳期

哺乳期精神药物可经过乳汁排泄,婴儿吮吸后,可能出现嗜睡、过敏等现象,严重的还可能影响婴儿的正常生长发育[4]。在此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必须选择安全且毒副作用小的药物。母亲应在刚哺乳完或在婴儿入睡之前服药。如果所服药物可能对婴儿有危险,则应停止哺乳。抗精神病药物在乳汁中的含量主要取决于乳汁中的脂肪含量,而脂肪含量在哺乳期前后是不同的。故母亲服药和哺乳时间的关系是重要因素。虽然新生儿已具备代谢和排泄功能,但出生时发育还不健全。不成熟的肝酶不能有效的清除药物毒性,不成熟的肾脏也不能完全排出药物。故处在哺乳期的患者服药的首要原则是使婴儿暴露于乳汁中的药物浓度尽量控制在每公斤体重10%以下的剂量。

(3)经前和经后期

月经来潮的前37d,即从黄体萎缩到月经前,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于月经前降至最低水平,此时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应逐步加量[5]。随着月经来潮,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由于雌激素对抗精神病药物有增效作用,故经后期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宜低。

(4)绝经后期

绝经后的妇女随年龄增长,其体内细胞水分、蛋白结合率均减少,而体内脂肪组织则增加。故老年女性患者脑内、体内抗精神病药物的分布容积增加,再加上绝经后肝酶代谢降低,肾排泄减少,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绝经后女性服用高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的危险性增加。有资料表明,女患者在绝经后更容易出现迟发性运动异常,且症状更严重。老年女性更容易出现抗精神病药物诱发的粒细胞缺乏症,故绝经后的女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剂量不宜太高。

参考文献:

[1]蒋特成,刘成文,蔡端芳,等.抗精神病药物对女性精神病患者血清催乳素与腹部脂肪沉积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4):474-477.

[2]徐小花,郭建雄,杨永连.抗精神病药物对女性患者内分泌系统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3):373-375.

[3]施建安,赵汉清.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妊娠期的药物治疗[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1,11(1):53-54.

[4]唐秋萍,邓云龙.孕产期及哺乳期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药物应用[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3,36(1):54-56.

[5]肖涛,郑文静.常见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对女性月经影响的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11):193-194.